胶东花饽饽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胶东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与民俗记忆。但随着时代变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挑战。为响应国家非遗保护政策,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胶韵花饽社会实践团于1月18日至1月22日间,来到了花饽饽发源地威海市文登区开展相关调研活动。 诲人不倦,传承非遗技术 1月18日上午,胶韵花饽社会实践团抵达威海市文登技师学院,在王灵凌校长与王文波主任的接待下,来到了花饽饽面点车间,全面的了解花饽饽的授课过程与制作工艺。课程开始时,工作人员介绍了花饽饽的历史渊远与文化内涵;授课过程中,讲解花饽饽制作所需原材料并亲自示范制作面团的过程,包括如何准确称取面粉,按比例调配酵母与水,变示范边强调揉面的技巧。学员作品完成后,组织集中展示,教师逐一点评,从面团发酵程度、造型美观度、细节精致度等给予肯定与建议,让学员明白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学习他人长处。
(胶韵花饽实践团在威海市文登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赵俊杰供图) 匠心传承,守护文化瑰宝 1月18日下午,胶韵花饽实践团来到非遗传承人林荣涛师傅工作室中拜访学习。在交流中,林师傅给实践团同学讲解了花饽饽丰富文化内涵,如祈福纳祥、社交礼仪、家族象征等;并讲出年轻时学习花饽饽的初心,为了传承家族技艺,让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林师傅不断探索,致力于花饽饽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技术。在参观林师傅的诸多作品过程中,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龙凤饽饽:龙象征男性力量,凤代表女性柔美,组合寓意阴阳和谐;葫芦饽饽;葫芦谐音“福禄”,用于祈福祛灾。
(胶韵花饽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林荣涛师傅合影 赵俊杰供图) 依策启新,助力饽饽腾飞 1月20日,花饽饽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威海市文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由董文君主任接待。在采访中,实践团了解到文登区近年来将花饽饽作为特色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出台《关于推进花饽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等政策,每年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设备升级、品牌建设及电商拓展。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云勘验”“集成办”等数字化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助力企业快速投产,已为170余家花饽饽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调研显示,文登花饽饽产业年产值超4亿元,带动上下游面粉、包装等产业发展,惠及从业人员4万余人。以侯家镇崔家村为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闲置房屋打造生产车间,带动3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4000元。
(胶韵花饽实践团在威海市文登区市场管理局采访 赵俊杰供图) 深研基地,剖析饽饽商途 1月21日,花饽饽社会实践团走进威海市文登区金长林花饽饽生产基地,聚焦这一省级非遗产业的销售网络布局及经济效益,探寻传统面食如何通过创新营销实现“出圈”与增收。在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金长林花饽饽构建了覆盖线上线下的立体销售网络。线上方面,企业自2020年开启直播电商,目前已积累粉丝26.3万,单月最高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抖音平台“文登花饽饽”话题播放量达1.4亿次。线下则与海底捞等知名企业合作,供应“醒狮花馍”“熊大熊二馒头”等联名产品,并依托直营店、工厂店辐射本地及周边市场。侯献芬总经理表示,金长林正通过“非遗+电商+标准化”模式,强化“文登花饽饽”地理标志品牌,开发非遗研学、文创衍生品等新业态,推动产业从食品加工向文化体验升级。
(胶韵花饽实践团在金长林生产基地合影 赵俊杰供图) 展馆觅踪,追溯饽饽文源 1月22日,花饽饽社会实践团走进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历史文化展馆,围绕花饽饽的历史渊源、文化符号及非遗传承展开深度调研。展馆内,实践团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及多媒体影像,系统梳理了花饽饽的千年演变历程。调研中,郑琦同志为实践团解读了不同纹样的文化寓意。例如,“鱼跃龙门”象征进取精神,“百鸟朝凤”寓意家族兴旺,而“十二生肖”则融合了农耕社会的自然崇拜等。党委副书记王铭琨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展馆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联合高校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并借助“一带一路”扩大海外传播。
(胶韵花饽实践团在花饽饽历史文化展馆听讲解 赵俊杰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胶韵花饽社会实践团深入威海市文登区政府、企业、学校等探析非遗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振兴路径。文登花饽饽以“政策赋能+文化创新+技术驱动”模式,实现了从传统面食到文化IP的转型,为非遗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胶韵花饽社会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