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生活 > 绵阳梓潼 | 弥江桥:一座木结构廊桥背后的动人故事

绵阳梓潼 | 弥江桥:一座木结构廊桥背后的动人故事

时间:2024-08-06 14:07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每一座廊桥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日前,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仁和镇两河村(原大新乡弥江村)看到,这里就有一座木结构廊桥,24棵古柏树成景,记忆着一段红色的故事,当地居民称之红军桥。现为弥江桥,2013年6月,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弥江桥为两墩三孔木梁架廊桥,东西横跨在仁和镇弥江河上占地面积35平方米。桥面用木板铺成,宽2.2米,通长12米;石墩高4米。桥两侧改栏,上建桥楼三间,明间高6米,次间高4米,穿斗木结构,东西桥头建桥门坊,门坊上施六铺作柱头斗拱,梁枋上有清道光年题记,字迹漶漫不清。

  桥西侧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石碑一通,记载了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建弥江桥楼的情况。该桥是梓潼县现存不多的木结构廊桥,其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保存较好,对研究清代木结构廊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红军烈士纪念牌记载,公元1935年3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进占剑门关,攻克川西北。接着红四军九军三十军之一的部队向梓潼挺进,从四月三日起陆续进入梓潼县境内,然后兵分六路,其中第六路从剑阁县元山镇分别进入仁和、乱石沟(今名大新)的弥江寺元宝头庙。

  红军在此地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宣传共产党人是为天下穷人谋幸福的,是天下穷人的大救星,红军也是穷人的军队。当时,红军在弥江寺村设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开始是设在杨张王院内,后来才迁至弥江寺内。时任主席王芝成,游击队长范登凤和苏维埃政府共同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当地的穷苦百姓风起云涌,如火如茶地参与斗争之中。

  同年4月底,红军撤离弥江寺北上,潜逃在外的保安团、土豪劣绅以及伪政府头目纠结伪军喽啰回到弥江寺,相继在剑(今梓潼县)南(今南部县)盐(今盐亭县)三县交界的九道拐、马鞍山、树曹垭等地对苏维埃政府干部和游击队员进行了疯狂的屠杀,无论是生或牺牲的同志通通埋在沙洲坝坑内,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万人坑。而今24棵古柏树为沙洲坝守护,两河流水从没有间断为英烈的祈祷。

  目前仅得知牺牲的烈士为:弥江寺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王芝成;游击队长:范登凤;土地员:范上中;游击队员:梁思和、徐文建、何二育、董应炳、周明高、杨孬娃、梁旭义、何元福、王兴全、罗文发、蒲泽林、徐文容等!而今群山依旧为他们低头,弥江两河流水为他们呜咽,千年古柏为他们骄傲为他们守墓。青山处处有,沙洲埋忠骨。

  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多重角色: 它既是休憩场所、祭祀神庙、交易市场,也是娱乐平台、地标建筑、文化长廊……在当地居民心目中,廊桥不仅是一座公共建筑,更是团结乡民的纽带、代表地域文化的图腾。

  (童铃、苏东华 整理/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