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时光,执着于粮:一位女粮王的奋斗之路 十七年对于人生来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青岛平度南村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王玉芹从2006年开始转行种地至今已经十七年,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她深耕希望的田野,带领村民将亩产300公斤的小麦提高到600公斤,已为国家累计贡献粮食超1亿斤,意味着足够满足25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通过种粮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成了村民心里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跳出舒适圈,走上种粮路 桑园村地处平度南部,是典型的干旱区、黏土地。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地力有些改善,但提升仍然缓慢,面对“靠天吃饭”、粮食价格低的现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纷纷离开家乡到外地企业打工,多数耕地处在撂荒状态。2005年以前的王玉芹,在村里办着养猪场,养猪400多头,年收入30多万元,日子过得还算舒坦。2006年当选村支部书记后,看着贫瘠的土地和村民微薄的收入,她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这年春天,她接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当年秋天,她就将自己30亩土地连同部分村民的100多亩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上了小麦,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风雨又兼程,始终无怨悔 刚接触农业这个行业时的王玉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经历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困难外,在管理上也遇到了不少考验。 水是庄稼之源,耕地多了,需要的水就多。桑园村周边地下水资源较少。2015年,她又率先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经过几年的使用,原来需要3-4个人浇灌的地块,现在只要1个人就能完成了。不仅节约了水量和化肥,而且浇水均匀,尤其是对开春的小麦苗非常有利,增产达到3%左右。在她的带动下,仅仅3年的时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当地迅速铺开。
除了浇水,晾晒在当时也是难事。小麦收获后,由于没有晒场,为了解决晾晒难题,2012年,王玉芹贷款在青岛率先安装了小麦烘干机,一次可以烘干15吨小麦,相当于100亩地的收成,20次就可全部烘干完,再不用到大路上晒小麦了…… 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推动土地集约化管理,2020年起,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王玉芹经营的合作社开始为农户提供土地全程托管服务。实行“良种、化肥、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收割”的“六统一”作业模式。农户把土地送进联合社的从种到收无需操心,联合社为农户提供零距离保姆式服务,农户当起了“甩手掌柜”,实现了“离乡不丢地,种地有效益”的愿望。 如今,王玉芹全程托管土地面积已达3万亩,辐射17个村庄,实现了合作社和托管方的双方共赢…… 奋进新征程,一起向未来 静待花开终有时。王玉芹从起步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大规模托管,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但她并未满足,每天依然忙碌。从2021年开始,王玉芹又担任清水新村(周边的10个村)党委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始终初心不改。“我这辈子就想干好一件事,把地种好。”王玉芹如是说。 在过去的十七年里,王玉芹以坚定的执着和毅力,成功地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她从一名对种地一窍不通的新手,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女粮王"。她坦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们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诚心和努力定会再次书写出美丽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