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今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十年来宪法宣传,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学界经院走进了市井巷陌,成为众所皆知的社会常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法治文化滋养,也与今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沿袭了对宪法精神的坚守,并进一步强调,要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宪法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培育,更需要呵护。宪法与公民的生活方式,与公权力的运行方式都息息相关。对宪法精神的维护,每一位公民都有一份责任。“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近年来街头巷尾我们能够越来越多的接触身边的法院干警、普通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普法宣传材料,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向群众宣传宪法相关知识,弘扬宪法精神,以身边人、身边事切实提高群众法律意识。针对社区群众的法治需求和重点关注的物业纠纷、劳动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继承纠纷等法律问题,还会有专业人员面对面为社区群众进行交流解答,真正做到把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送到广大群众中去,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12月1日,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操场上,730名年满18周岁的学生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面向国旗,庄严宣誓。这场活动是学校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在仪式上礼敬宪法是活动的重要一环。在贵州,礼敬宪法已经成为高中生成人仪式上的一项主要内容。除了类似的仪式活动,宪法学习宣传已经融入了当地中小学的日常教育中。 目前,我国已经把宪法学习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统一设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开展“宪法小卫士”、《宪法伴我们成长》歌曲传唱等活动,营造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仪式感。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确立以来,每年,各地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农村都举办各种各样贴近实际的宪法学习宣传活动,让宪法精神走近每个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让社会公众来参与了解宪法、走近宪法,知道宪法与生活密切相关。国家宪法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宪法,提高宪法权威,形成人人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爱护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宪法文化,也是法治文化的核心。” 宪法伴随每个人成长,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树立宪法权威的理念,都能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如今,在基层社区农村更是越来越离不开法律,很多矛盾纠纷在宪法精神的指引下化解。 如今,宪法学习宣传已经纳入了我国整个社会教育体系。我国命名了4批113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把宪法元素融入全国3500多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12000多个法治广场、34000多个法治长廊。在学习宣传和社会实践中,宪法精神正不断得到弘扬。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离不开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离不开全社会对宪法精神的尊崇。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才能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国家根本法作用,让宪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