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生活 > 艺术精神的延续:港中大硕士毕业生获刘士铭艺术奖学金

艺术精神的延续:港中大硕士毕业生获刘士铭艺术奖学金

时间:2023-07-20 16:36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刘士铭之子刘伟先生为“刘士铭艺术奖学金”获得者梁程万颁奖

  2023年7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本部文物馆展厅内,18位香港中文大学兼读制艺术文学硕士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正面向公众呈现。角落中,一组名为“蜕”的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该作品的作者梁程万正是此次刘士铭艺术奖学金的获得者。

  刘士铭艺术奖学金由刘士铭艺术基金会设立,旨在激励全世界范围内的青年艺术家、艺术学生和艺术史学生的研究与创作。目前,该基金会已在全球12个国家设立了39个奖学金。2022年,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备忘录,未来将每年为三名优秀毕业生提供奖学金。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文学硕士毕业生“刘士铭艺术奖学金”获得者梁程万

  作为首届刘士铭艺术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梁程万在谈到刘士铭先生的创作时称:“(刘士铭)的作品令我很感动,因为专注于人与身体。他对于雕塑的回应并非仅仅注重自己的感受,而是由心出发、推己及人的。与此同时,刘士铭的作品也关注着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状态,将其以艺术的方式去呈现与传递。”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与刘士铭先生创作视野的关联时,梁程万在采访中进一步表示自己对社会性、群体性身体、心理与状态的体会:“我的作品主要与自己的一次疾病经历有关,作品向更多的观众开放并能令他们产生广泛的共鸣。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的身体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我们会有很多焦虑不安,所以我希望透过这次的作品,让自己或者他人都能够找到疏解这些情绪的路径。”因病失去半边身体知觉的梁程万,将自己曾经患病的焦虑和不安融入了作品“蜕”中,不仅激励自己也鼓励他人“勇敢面对、勇于蜕变”

梁程万作品“蜕”

  事实上,梁程万对于周遭人群的生存状态与境遇的敏锐感知源于她最真实的生活经验。修读艺术相关的课程之前,梁程万曾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敏锐细心和对周围事物观察入微的她,发现自己似乎有一种“让人感动”的魔力,而这种力量成为了她在创作中表达情感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当然,在香港从事艺术创作并不容易,获得“刘士铭艺术奖学金”成为梁程万踏出第一步的动力:“在香港做艺术很不容易,不仅仅是租金各方面的问题。整个社会状态会会自己陷入焦虑与不安,不停地怀疑是否应该从事一份所谓正常的工作。而此次获得刘士铭艺术奖学金,不仅给予了我艺术创作以强烈的肯定,也同时为我今后的创作之路提供了实际的支持,譬如购买创作材料、筹备个人展览等。”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谭伟平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谭伟平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艺术毕业生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抉择问题:“很多时候,做艺术家需要平衡追求理想和养活自己。对于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困难就是怎样继续下去,是去找一份工作还是自己成立一个工作室?他们很快就会牵涉到生存的问题。一般来说,最难境遇就是毕业之后的两三年,如果开头这两三年,(年轻的艺术毕业生们)可以持续做创作或者是被给予一些帮助,往往就能度过最难的一关。但是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讲,尤其在港中大毕业的研究生,一般情况下已经是一个年轻艺术家,所以他们会追求更高。因此,一些资金的帮助可能会使他们能够纯粹地去追求(艺术上的)更高层次。”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Frank Vigneron

  论及刘士铭艺术基金会为年轻的艺术家和艺术学子提供的支持,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Frank Vigneron谈到:“金钱永远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尤其是对艺术家和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期望,刘士铭艺术基金会非常相信我们和学生会在他们的支持下做正确的事情,他们的支持不仅仅是以金钱的形式,事实上,它对我们联系国际也非常重要,我们很荣幸成为香港唯一一所受益的学校。”

  这次的获奖经历也让梁程万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阻碍,这些阻碍有时候无关乎自己的作品是好是坏,或许也源自于社会的规范。我认为自己能够走到这一步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没有跟随其他人的脚步或者社会大方向,唯有如此才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而这种独特性才是使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年轻的艺术家梁程万在这样的思考中不自觉地回应了刘士铭先生多年之前的选择——不跟随他人的脚步以及社会的普遍性规训,而是去到了最真实、最独特的生活与日常之中。这种相隔代际的选择与回声,使刘士铭先生的艺术精神在今天的时代中仍不断地延续并震荡。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