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商讯 > 曾亢:在双轨人生中书写教育情怀与文化担当

曾亢:在双轨人生中书写教育情怀与文化担当

时间:2025-04-16 17:36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清晰把握、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革命能屡遭坎坷仍克敌制胜,改革开放能屡遇困难仍奋发前行,都是源于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是2024年9月曾亢先生与中山大学刘歌德教授合著出版的《坚定文化自信》一书中的核心内容。该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阐述,旨在为我国人民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多年来,曾亢先生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者:以初心守护三尺讲台

  在深圳弘雅小学的三尺讲台上,他是一位春风化雨的语文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国学研究的学术领域,他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学者。他用教育播种希望、以学术探索真理的新时代知识分子,以“知行合一”的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架起了一座文化传承的桥梁。

  曾亢,生于广东梅州,中共党员,现为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员、广东老教授协会珠三角发展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助理。研究方向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学教育、道德哲学,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合著《坚定文化自信》等著作。自幼浸润于“教育救国”的家族氛围中。外祖父的教育情怀、父亲“正直做人”的教诲,在他心中埋下了使命的种子。2001年,他放弃珠三角公务员的优渥机会,毅然投身基础教育,成为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二十余载的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用“三维教学法”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诵读《论语》《道德经》、引入《典籍里的中国》等影视素材,让典籍中的智慧“活”在课堂,将“孝道”转化为社会实践。当学生用稚嫩的笔迹写下“曾老师教会我善良”时,他更加坚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

  学者:在传统与现代间架桥

  2014年,37岁的曾亢在珠海学术年会上与77岁的中山大学教授刘歌德相遇,开启了跨越代际的学术佳话。九年合作中,二人共同撰写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坚定文化自信》一书。该书被《长安街读书会》列为文化类首推书籍,以历史眼光与通俗语言解读文化自信,成为学界与公众对话的典范。刘歌德感慨:“小曾在学术上与我激荡思想,生活中无微不至。”而曾亢则视这段“亦师亦友”的情谊为学术传承的缩影。

  曾亢先生的研究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从《儒学是否宗教之辨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在路上》,他提出“以民为本是中西文明的共同基因”,将《民法典》赡养义务与“孝”文化呼应,用“动态清零”诠释集体主义的现代内涵。作为中国实学研究会会员,他参与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问道玉渊潭”等平台发出中国声音,用学术成果回应脱贫攻坚、抗疫精神等国家重大议题。

  践行者:家国情怀与生命哲学

  “学术报国”是曾亢的毕生追求。他主持的“国学经典诵读”项目覆盖多所学校,论文《加强国学教育,构建科学世界观》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理论支撑;疫情期间,他协助刘歌德整理抗疫文稿二十余篇,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2025年,他的形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向世界传递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

  生活中的他,是孝道的践行者。每日傍晚,深圳河畔总能看到他陪伴八旬父亲散步的身影。“亲情是教育的原点”,他将“父母在,不远游”转化为“常回家看看”的课堂案例,用行动诠释“知行合一”。即便学术与教学任务繁重,他仍自创“碎片化时间管理法”,在通勤与散步中构思论文,于寒暑假深耕课题,展现出“在奔跑中调整呼吸”的生命智慧。

  传承者:守灯人与摆渡者

  “坚定理想信念,几十年后便可成功!”这是曾亢对青年学者的寄语,也是他自身的写照。从梅州山城到深圳特区,从放弃公务员到甘坐学术冷板凳,他始终将个人理想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他与刘歌德呼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文明”,警惕文化虚无与保守主义。他的故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智慧源泉。

  正如他所言:“我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灯人,也是现代文明的摆渡者。”曾亢用双轨人生证明:教育与学术的坚守,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