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品牌 > 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平稳降压控压,长效持久,优化血压管理

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平稳降压控压,长效持久,优化血压管理

时间:2024-07-08 15:28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1]]。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比血压正常的人群要高出3~4倍[1],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腔狭窄又会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由此可见,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二者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加重。而斑块犹如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大大提升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降压是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1],也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治疗的重要目标[[2]]。那么,在众多的降压药中,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作为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它在血压管理上有哪些优势呢?与斑块人群的适配度如何呢?

  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控压更平稳

  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如遇血压突然波动,很容易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管,引起急性心梗或脑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3]]。因此,降压控压要尤为注重平稳性。

  以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为例,两者同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其降压原理和适应症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L型钙通道,将钙离子隔离在细胞外,从而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因此,它们都可以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4]][[5]]。

  而相较于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通过改革剂型来实现药物治疗的平稳性,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从“根源”入手,通过同时阻断L型和N型钙通道,让钙离子地与细胞膜结合及解离更为缓慢[[6]][[7]],如此一来,血压下降的速度将会更加平缓。一般来说,使用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后,血压会在4-8小时内逐渐下降,不激活交感神经生理反射,从而不易引起头疼、心跳过速等不良反应。同时,它还能有效改善动脉弹性,减少血压波动,保持血压长期平稳。实验数据也证明,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24小时血压的平稳控制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8]]。

  综合来看,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降压控压双平稳的表现上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于高血压合并斑块人群来说,它可有效减少因降压速度过快、血压波动过大而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

  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药效更加长效持久

  除了平稳达标之外,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要想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长效持久保持血压波动稳定同样重要。因此,要优先选择长效制剂的降压药[[9]]。

  二者对比来看,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为第二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24小时[[10]]。而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第三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30~50小时,每天只需要服用1片,就可以给予血压长达30小时以上的超长保护,不会留下空窗期,即便偶尔漏服,对血压的影响也更小。

  因此,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长效持久地控制血压上要优于硝苯地平[[11]]。

  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保护心脑血管,疗效精准更安全

  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不管是降压控压平稳,还是长效持久,其根本目的都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能显著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2]],实际用药也更安全。

  络活喜作为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它自主研发的活性成分、严苛的生产工序、核心的制剂工艺、独家的辅料配比等都是该品类药物的“金标准”,疗效精准有效,安全性也更有保障。从研发到上市,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经历了上市前的安全评估以及上市后的终身安全监测,且相较于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它拥有更丰富的临床安全数据以及全面的医学循证,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少且没有绝对禁忌症,适用范围更为广泛[4],长期服用也更安全。

  由此可见,相比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控压更为平稳、药物作用更加长效持久,为患者带来长远的心脑血管保护,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为高血压合并斑块人群带来更长远的临床获益。因此,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高血压合并斑块患者的适配度更高,也是助力血压实现全程化的优选。当然,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高血压患者还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做到“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共同助力血压实现更高质量的全程化管理。

  [[1]] 刘溯,杨宇红.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021):85-86.

  [[2]] 董少红.降压治疗新理念——重视血压变异性[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 2014.

  [[3]] 薛琴,XUEQin.血压波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海军医学杂志, 2009, 30(2):4.

  [[4]] 络活喜说明书2023年6月23日版.

  [[5]] 拜新同说明书2014年5月18日版.

  [[6]] Furukawa T,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997;121(6)1136-40.

  [[7]] Takeshi T, et al.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 2003;25525-535.

  [[8]] Qi-Fang,Huang,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21:648-657.

  [[9]]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3):169-175.

  [[10]]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等.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7):28-126.

  [[11]] Ferrucci A, et al. Clin. Drug Invest. 1997;13(Suppl 1):67-72

  [[12]] Pitt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2: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