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教育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 “大思政课”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 “大思政课”教育路径

时间:2024-08-26 14:3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体系,不仅是全面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传统的必要之举,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塑造学生品德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国家培养新一代青年的重大责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视角出发,在思政课中有效传授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对于培养具备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广义上讲,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所进行的所有创新活动,包括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文明建设以及党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外交策略等,均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范畴。从实践层面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简单地继承或否定传统中华文明,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时代特点,构建新的知识架构、价值观、道德标准,形成新的国家发展指导思想,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营造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等。从文明的特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展现出继承性、创新性、先进性、人民性、国际性等特征。高校作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平台,应当全面贯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科学内涵,准确掌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准则,并深入领会通过“大思政课”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的价值取向。这包括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其凝聚力和领导力,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他们的国家情怀,并激发他们承担起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首先,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思政课”的提出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和发展。它在定位属性、内容结构、协同资源及方法路径等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全面扩展和升级,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提供了指导原则。当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中国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在此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大思政课”不仅需要明确地坚守正确的立场,还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其在塑造青年价值观方面的主要作用。通过“大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一代人才。这样的教育旨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红色基因,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此外,“大思政课”的建设需具备开阔的育人视野,紧密结合地方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保持同步。同时,该课程还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育人空间延伸至校园之外、社会之中,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更有力地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当前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推动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先锋力量,也是引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接力奋斗者。鉴于此,他们自然而然成为了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影响的主要对象。因此,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构建坚实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至关重要。高校要坚持不懈地使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凝聚人心、铸就灵魂,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为此,“大思政课”需要着重进行话语体系的转换,坚持不懈地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青年学生。这意味着需要将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生动化和实用化,让理论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话语,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实用的思路和方案。同时,将讲解这些理论与师生们的实际思想状况、学习工作情况相结合,确保他们能够听得懂、理解得透彻、愿意接受。最终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入教材、走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的目标。

  再次,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办好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挥相应的作用以期形成教育合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思政课”的“大”与“三全育人”的“全”有着相似的效果。两者都强调积极调动各类资源,例如校内的专职与兼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以及校外的各种具备思政教育功能的力量,还包括家庭、社会各界的杰出人士和先进模范等,共同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大思政课”合力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的良好态势。通过“大思政课”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高校首先应考虑与全员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育者的才能,构建人际间的沟通、协作与联动机制,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各级相关部门应当严格遵循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方式上,要合理的利用互联网载体。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影响思政课效能的最大因素。教育既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也是一种无形的行为。采用“互联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式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资源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以此来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减少西方文化渗透带来的文化冲击。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引领力,打造出数字化的文化展示形式。

  最后,培育深厚家国情怀、激发青少年的使命与担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继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展现了显著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整合力。在这一文明的深刻影响和熏陶之下,青少年能够形成强烈的心理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进而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向心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这是青少年形成强烈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爱国情怀和强国意志的种子,促使他们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这种真挚的爱国情感驱动下,青少年能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地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大思政课”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真正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形成深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 设,激发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高校须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凝心铸魂,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刘紫薇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