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春节档:女性角色与性别叙事的觉醒之旅 作者:王鲁娜 2025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突破95亿,观影人次达到1.87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五部热门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和《蛟龙行动》——涵盖了神话动漫、喜剧悬疑、玄幻战争、武侠动作和现代军事等多种类型,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尽管这些影片大多以男性视角为主,甚至部分影片没有明确的女主角,但女性角色的塑造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反映出观众对女性角色认知水平的重视,以及性别叙事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女性角色认知的突破:思想深度的基石与市场成功的密码 五年前的《哪吒1》中,哪吒之母殷夫人就曾带给过观众惊喜:她不再是以往银幕上常见的柔弱的、以夫为天、不敢抗争的单薄形象。作为女人,殷夫人英姿飒爽,努力兼顾事业和家庭,心中有大义;作为母亲,她信任孩子、爱护孩子,但又不溺爱。现在仍在热映的、创造历史的《哪吒2》,不仅延续了《哪吒1》的成功,更在故事结构和人物挖掘上加深了视角,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角色,都不是简单的附属品,而是个个都能够扛起大梁的个性鲜明、各具特质的“女主角”。其中,殷夫人完成了从“母亲”到“英雄”的叙事革命。她拒绝用父母的恩情去束缚孩子,而是用智慧和愿为孩子付出一切的精神,双重支持孩子去追寻自己的道路。而石矶娘娘的形象设计则颠覆了长久以来“白幼瘦”的固定标准,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视觉享受。她自信、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让人愉悦振奋之外,更多的是人格上的共鸣。另外,敖丙的姑姑敖闰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敖闰为了解放自己,不惜策反南海北海龙王,她既强悍又不失柔情,内心情感复杂却坚定不移。她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勇于追寻自由的决心。因此,展现出王者气质的敖闰被观众津津乐道,奉为新晋女权形象代表之一。 在经典神话IP和传统文化背景下,《哪吒2》能够突破传统桎梏、大胆创新,给予女性角色足够的层次和深度,实属不易。这些充满力量的多元化女性角色不仅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更深刻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影片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观众纷纷分享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点赞那些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女性独立意识的角色设定。《哪吒2》的新颖创作理念和立体人物塑造,为未来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向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女性角色认知滞后的代价:刻板化叙事损伤作品价值 在传统的英雄叙事中,女性角色往往被边缘化,成为配角、附庸或牺牲品。《封神2》在女性角色塑造上虽有尝试,但仍暴露出创作者对女性将领的认知困境。邓婵玉这一角色在影片中虽有打破刻板印象的姿态,但随着剧情发展,她逐渐沦为姜子牙权谋的棋子。她的军事才能被简化为“听令冲杀”,情感动机则依附于对姬发的朦胧好感。更致命的是,她标志性的法宝五色石被改写为元始天尊赐予的法器,彻底消解了女性自主掌握力量的可能性。这种“去主体性”的处理引发了观众的争议,导致影片豆瓣评分单日下跌0.8分,反映出观众对性别陈规的容忍度正在急剧降低。 《唐探1900》虽然在票房上位列春节档第二,但该系列的豆瓣评分已从第一部的7.6分滑落到6.5分。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刻画问题成为观众质疑的焦点。例如,日本艺伎角色的镜头始终聚焦于和服腰封的曲线;剑桥女法医的“天才”设定仅服务于为唐仁提供破案线索,其专业判断多次被强行推翻;满洲贵族格格则被塑造成“缠足—吸烟—阴谋”的符号集合,强化了西方视角下的东方女性刻板印象。这些充满殖民凝视与性别偏见的叙事,让观众在观赏影片的同时产生对性别表现的不适。这种不适感直接导致影片女性观众流失率在首周高达43%,造成5.2亿票房的预期缺口。观众对《唐探1900》的争议不仅关乎影片本身的质量,更引发了对“国产IP创新”的深刻反思。当女性角色仍然为男性叙事而牺牲,成为男性凝视下的符号时,其所传递的价值观令人担忧。希望该片主创能够及时意识到自身在性别认知方面的不足,创作出真正尊重女性、超越偏见的优秀作品。否则,作品可能会彻底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陷入信誉危机。 三、女性角色塑造的升级路径:构建性别平等的电影语言体系 《蛟龙行动》中,蒋璐霞饰演的女特种兵佟莉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影片在宣传时强调女性力量,但观众的热议更多是出于对演员个人付出的同情,以及对女性在传统男性主导的军事动作片中突破有限的失望。然而,本片的镜头语言却值得借鉴的。在蒋璐霞与男兵格斗的场景中,摄影机始终保持水平视角,避免通过仰拍强化男性力量或俯拍突出女性脆弱。在夜战戏中,摄影采用肩扛跟拍的方式,让观众能够代入女性士兵的主观战场体验。这种从“凝视”到“平视”的摄影美学范式转换,被越来越多关注女性在影视中表现的观众所认可,使该片在军事迷群体中获得了84%的推荐率,远超市面上的同类影片。 新版《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角色未能复制以往的成功。影片中,当华筝在草原上策马立法时,黄蓉仍在重复“智斗蠢贼”“争风吃醋”等陈旧桥段。这种将女性智慧局限于宫斗式机巧的塑造方式,已与当代女性追求的事业成就、社会参与等价值诉求严重脱节。艺恩数据显示,黄蓉这一角色的微博讨论量中有72%集中在“造型翻车”“人设过时”等负面话题上。这不仅折射出传统“完美女性”模板已经失效,更证明了市场对“伪女性主义”叙事已产生抗体。相反,华筝成为影片中最耀眼的角色,其成功本质是对游牧文化中女性地位的重新发现。编剧团队深入内蒙古大草原腹地采风,将蒙古族女性“骑射治家、参政议盟”的历史真实融入角色。华筝不仅精于驯鹰,更在部落权力斗争中展现出智慧与勇气。这种基于人类学视野的角色重塑,使该角色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8亿次,远超黄蓉相关话题。这表明,当创作扎根于真实的文化肌理时,传统认知中的“配角”也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能量。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正站在性别叙事变革的关键节点。这场情感浪潮本质上是第三波女性主义在中国影视消费领域的具象化呈现。尽管存在商业博弈因素,但社会结构性变革带来的性别意识觉醒才是根本驱动力。中国观众开始要求影视作品提供符合新时代性别认知的角色范式,这种需求正在重塑文娱产业的创作逻辑。《哪吒2》的成功证明,对女性生命经验的理解深度决定了作品能否触及平等、自由、尊严等最宝贵的价值;而其他作品或不达预期、或饱受争议的事实则警示,任何对女性主体性的消解都将遭到市场的惩罚。因此,呼吁未来的电影创作建立从美学语言到制作流程的性别认知体系,让大银幕真正成为展现人类精神全景的场域。这不仅关乎电影的艺术高度,更决定着中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价值竞争中的话语权。 (作者系北京聚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电影制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