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武汉实践团于2024年7月10日至16日在武汉展开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武汉非遗文化为主题,旨在体验非遗魅力,感受工匠精神。 走进魅力非遗 7月10日至14日,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汉剧博物馆、红巷博物馆、关山漾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 7月10日,实践团前往汉剧博物馆。紫阳阁汉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汉剧博物馆,该馆收藏有上万件服装、乐器、脚本等汉剧藏品。从馆内对汉剧知识深入浅出的科普,到一件件珍贵汉剧藏品的展示,再到馆外吹拉弹唱的票友们,汉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有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沁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坚信,汉剧不应仅仅是历史书页上冰冷的文字记载,它应当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普罗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实现真正的雅俗共赏,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目光,让他们在这一传统艺术的熏陶下,感受到非遗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志,让汉剧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 1实践团队队员参观汉剧博物馆 侯雅萱摄 7月11日,实践团前往红巷博物馆。在红巷博物馆,实践团走进一间间艺术家的工作室内部,欣赏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品味一位位艺术家创作风格背后的故事。在非遗文化周,参观者还可以亲自上手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红巷这条老巷子,保留了老武汉街道的面貌,它跨越时空的限制,让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们能够共享这份美好与回忆。艺术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我们深感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去传承与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力量。
图 2实践团队队员参观红巷博物馆 7月13日,实践团走进关山漾美术馆。美术馆顶部悬挂的大片如波浪般连绵不绝的大红色帷幕、所陈列的精致典雅的茶具、卷轴,摆设的供人品茶阅读的茶室,就连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落也是经过了巧妙的设计显得格外别致。关山漾美术馆作为楚文化研究所,不仅是一份来自"楚国的礼物",更是我们青年人了解楚文化、融通古今的绝佳学习场所。实践团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文化的力量与传承的意义,激励着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拥抱这个多元而精彩的世界。
图 3实践团队队员参观关山漾美术馆 侯雅萱摄 7月14日,实践团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在众多珍贵的文物中,一个略显残破却又不失古朴之美的铅锡香炉悄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香炉,虽历经风霜,一只腿已不幸跛足,却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它见证的辉煌与变迁。这次实践团与铅锡香炉的不期而遇,不仅让我们对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宝贵文物。
图 4实践团队队员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吴盈摄 对话匠心非遗 7月12日,实践团前往江汉区非遗项目楚地合香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博建老师的工作室进行参观交流。在张老师的介绍下,我们深入了解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也体会到非遗传承人们的独运匠心。从选材、研磨、配伍到成型、晾晒、包装,匠人们坚守做好每一根香。“通过学习香道,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队员吴盈感悟到。
图 5实践团队队员与张博建老师对话 侯雅萱摄 7月16日,实践团前往武汉海平乐器公司。在总经理王志军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汉锣生产线,探访汉锣制作技艺。熔炼、锻造、成型、整平、抛光、定音,从一块灰扑扑的金属变成一面闪闪发光的锣,需要经历这六个步骤。工厂坚持手工制锣,每一位师傅都有着数十年的制锣经验,每一个步骤都是匠心的积累。
图 6王志军老师为实践团队队员讲解汉锣制作工艺 侯雅萱摄 7月15日,实践团前往扬子洲非遗文化园,了解糕饼历史,领略楚风民俗,体验掐丝珐琅。掐丝的过程中,要让原本平整的金丝变成需要的形状和线条,这个步骤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精细的控制,每一处的精心雕琢都只为呈现最后的完美;点蓝时,让不同颜色的细沙点缀在图面的每个地方,既要控制彩砂的位置,又要考虑渐变的色彩,每一处的细微专注都是时光沉淀的艺术;在完成整个流程后,成员们纷纷表示掐丝珐琅太难了。
图 7实践团队队员体验掐丝珐琅 侯雅萱摄 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介绍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实践团队队员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深刻体会到非遗匠人们的工匠精神。但复杂难学、费时费力等因素也成为非遗传承的阻碍。在此,我们呼吁更多青年大学生加入到非遗保护中来,给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让非遗“活”起来。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金俊 朱芸瑶 吴盈 图片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金俊 吴盈 侯雅萱 排版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金俊 审核 | 华中农业大学 宋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