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生活 >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研究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研究

时间:2023-10-11 11:12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治未病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章节中曾多次出现,是目前已知的医学界中遵循预防为主的最早思想。《灵枢·逆顺》中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进一步解释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研究《黄帝内径》中所有关于治未病的论述可以发现,治未病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几个方面,涵盖了人体疾病的未发状态、欲病状态,已发状态、病后状态等四个阶段,要求人们重视预防,治病要早,从而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康复后依然注意调理,适当休息,这样才能控制疾病的复发,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一、未病先防

  《素问》开卷首篇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一语道出调养身心于未病之时的思想。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精神,形体,饮食起居等方面,其重点就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即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主张外避邪气,内守精神,中养形体。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提出外避邪气,内以养神,调护正气之法则。情志方面倡导精神内守,饮食规律,劳逸结合,以免消耗真气,欲竭其精。值得关注的是,《黄帝内经》认为,养生须注重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以达到维护健康,减少和避免疾病,延年益寿之功。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与转变。《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未发”一词说明身体存在小疾,也就是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症状轻且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早期诊断治疗,对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文章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倡导早期治疗,将病情止于萌芽阶段。早期治疗是疾病防治的核心环节。治病于初跟当前主流的医学思想相对较近,发病及时察诊,尽早治疗。《黄帝内经》一书中时常提到气是万物构成之基础,万物皆是气聚成形的产物,人也不例外,所以“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由此不难理解“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疾病救于萌芽时期,减少正气损伤,称之为治未病,以防伤其正气。张介宾亦从其治疗效果上进一步指出:“皮毛尚浅,用力少而成功易也。”强调治病应及时,尽早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否则,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深入五脏,就会增加治疗的困难。人的整体与五行息息相关,根据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人的整体出发,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采取防变的治疗措施,对身体进行预防性治疗,防止身体之间相继发病。国医大师张磊认为既病防变除了早诊早治以外,还要治未病之脏腑。

  三、瘥后防复

  治未病思想理 论核心即预防,这种预防是包括多环节的,既有疾病前的养生以防病,又有患病后的既病防变,还包括疾病愈后防止复发。所以为了防止疾病的复发,治未病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对此即使病已康复,也应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虽治好,症状消失,但是内体的邪气还没有完全祛除,正气没有恢复,气血尚未稳定仍需要调理时间才能渐渐康复。如《素问·热论》记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提出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不易消化,多食则易致谷气壅塞,再与邪热相互搏结,可以造成疾病的遗留或复发。大气虽去,犹有残热在脏腑之内外,因多食,以谷气热与故热相薄,重发热病,名曰馀热病也。其注根据发病原理,故而将复发热病直接称为余热病。张介宾亦注:“凡病后脾胃气虚,未能消化饮食,故于肉食之类皆当从缓,若犯食复,为害匪浅。”他认为,一般而言肉食宜从缓,强调若违背之,则危害较大,意在引人注意饮食之宜忌。所以人在病后初愈,仍需适当用药,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有规律性的休息,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

  三年的冠病疫情是一场严重的危机,通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了防疫战争的全面胜利,同时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懂得了预防胜于治疗,也就是治未病理念。未病先防补肺肾以扶助正气,中药香囊防邪气,预防感染;发现疾病应当及时治疗,一旦生病应防变,防其化热、成瘀;瘥后防复采用药物调理,合理饮食、适当休息等方法,促进康复。今天治未病思想已经飘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2023年8月20日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演讲中就提到治未病的理念,呼吁人民预防胜于治疗。为了能够让人民能够保持身心健康,新加坡政府做出重大改变,推出“健康SG计划”,这标志着国家把卫生工作的重点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即使卫 生部在预防疾病方面的开支将会大幅度增加也在所不惜,不但为每一位国民配备保健医生,而且免费为国民打各种疫苗,倡导国民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李显龙呼吁国民改变心态,定期看医生,养成积极照顾身体的好习惯,目的是让人民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和尊严。在演讲中李显龙向国民高喊:健康是宝,预防最好,你我家人没烦恼。

  治未病思想不仅在疫情防控方面有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比2021年出生人口1202万减少了246万,下降2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不孕不育率在逐年攀升,人口形势不容乐观。有鉴于此,河南中医药大学袁利梅博士指出,原本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那些人群应该重视身体,并且针对身体状况要做定期检查,这就是未病先防;提早检查诊治为了便于改善卵巢的储备功能,能够缓解临床症状,这就是既病防变;治疗结束后不仅要基础维持治疗,还应该适当休息,保持良好情绪,这就是瘥后防复。人身体中的冲、任、督、带四脉及脾、肝、肾三脏与女性生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这些人群最需要调养情绪,对于卵巢功能不佳者有良好帮助,所以运用治未病思想能够帮助女性改善卵巢功能。

  清朝末年著名医生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倡中西汇通、取长补短,书中记载有一个著名的药方,阿司匹林加石膏治疗高烧加肺炎,药方里阿司匹林就当辛温发汗药的中药使用。张锡纯先生的再传弟子厚朴中医的陈维礼和刘琼医生都是走中医西医结合的道路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倡导“西学中”,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就是把《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从医学理 论转化为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工作的基本方针。治未病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理 论的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以治病为中心已经转向以预防疾病、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治未病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中西医并重的融通坚守,治未病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之间所具备的共同点和融合点,与现代医学之间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凝聚共识,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所以,治未病思想对于当代预防医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从未病先防到既病防变再到瘥后防复,这将是将来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对于启发新的医学模式发展和守护人民健康都有深远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存压力和紧张状态也随之而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又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如过度吸烟、过量饮酒,身体缺乏锻炼,不合理饮食等不良生活行为,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那么如何破解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问题成为当今的社会难题,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上,在预防和减少其复发加重的层面上加强管理,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达到养生防病,有病早诊治,已病防变,病瘥后防复发。故而积极推广《黄帝内经》治未病之理念,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健康教育,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养生保健的环境与氛围,将养生治未病的理念融入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和积极践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于指导健康工作,增强人民体质,建设健康中国,进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理 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切实可行,便于推广。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兴文化项目课题《黄帝内经》思想研究(2022XWH172)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 义学院副教授栗志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 义学院助教郑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