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澳门)主办,中国旅游报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承办的“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主题交流系列活动走进山东。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香港宁波第二中学、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的3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
围绕 “品齐鲁文化 传非遗技艺”的主题,同学们先后参观了三孔景区(孔府、孔庙、孔林)、尼山圣境、岱庙、周村古商城等地,用镜头记录民俗文化,通过参观拍摄、非遗技艺体验、作品分享、交流座谈等,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进一步加深了内地与香港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秘书长余昭科表示,曾多次参加“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主题交流系列活动,今年的活动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期待交流活动可以促进港澳与内地青少年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加深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们的共同话题。在每日总结分享会上,同学们将当天拍摄的照片精心挑选出来,配上主题和文字,一一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收获。“我们的暑假作业就有熟读《论语》,之前先了解了文化背景,再来山东实地探访,让我对《论语》又有了更多思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李苗彤说,自己期末考试的作文题就是邀请朋友游泰山,这次和香港同学一同走进泰山脚下的岱庙,很有触动。“我们也会和香港同学分享这些趣事,分享自己之前爬泰山的经验。”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李嘉骏曾于半年前参观了香港故宫,他仍对馆藏文物记忆深刻,对于参观北京故宫的行程充满期待,他说“传统文化不仅是在文字上表现,更要在实地探访中不断感受。”5天行程中,香港宁波第二中学的黄静雯用实地感受“放大”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相比内地,香港的景色是‘缩小版’,我们平常在学校也会学习儒家文化,没想到之前在照片上看上去小小的孔子像,在现实里会这么大”,她说,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摄影与北京的小伙伴进行深层次对话,共同拓展眼界、收获成长。
“年轻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写在了一张张小卡片上,港澳同胞都拥有同一个梦想,我们都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在山东曲阜孔庙,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李嘉骏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徐梓越共同拍摄了一张许愿牌的照片,并取名为《心愿》。徐梓越至今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去香港问路时的场景,香港警察热情地用蹩脚的普通话向他们指路,他说:“内地和港澳之间精神的契合、品德的交汇点都是一种双向奔赴,即使生活方式不同、教育背景有所差异,但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品德是相同和亘古不变的,我们是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山东行程结束后,同学们与杭州和澳门的同学汇合走进北京,参观宋庆龄故居和故宫,探访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继续文化传承之旅,于7月22日在北京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办“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获奖作品颁奖典礼。 “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主题交流系列活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港澳台有关机构发起,自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500余名内地和港澳台青少年走进陕西、福建、北京、重庆等地,开展参访交流活动,受到港澳台及内地学生的喜爱。 |
上一篇:始终如一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下一篇:为推进乡村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