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调研团队在项目负责人田忠成带领下,先后赴青岛凤凰东翔印染有限公司、莱西市望城街道后塔社区及青岛新力通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题调研。这支由十余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获得感与城市融入”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度考察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挖掘市民化进程中的痛点难点,为完善政策体系提供鲜活案例支撑。
调研首站走进青岛凤凰东翔印染有限公司,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百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团队深入生产车间、员工宿舍和培训中心,发现企业通过“技能提升+福利保障”双轨机制助推员工融入: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体系,开设“新市民夜校”提供法律常识、安全生产培训;同时配套建设夫妻公寓、职工子女托管中心,解决住房与育儿难题。32岁的河南籍女工张女士分享道:“公司帮孩子协调了公立学校学位,现在医保也能跨省结算,心里踏实多了。”在莱西市望城街道后塔社区,调研组重点关注“城中村”改造中的公共服务配套。这个外来人口占比超六成的社区,创新推出“积分入学”“健康档案云管理”等举措,但社区书记王伟坦言:“公立幼儿园学位缺口仍达30%,部分家庭被迫选择收费较高的民办园。
此次调研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表示:“三个调研点分别代表了制造业企业、转型社区和高端装备领域,呈现的问题具有多维代表性。”团队发现,新生代务工者更关注职业成长和文化认同,近半数的“90后”受访者期待企业组织文体活动;而中年群体则聚焦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过半的受访家庭面临学区房门槛压力。值得关注的是,莱西后塔社区探索的“新市民议事会”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务工代表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提升了归属感,该模式已纳入团队构建的“政策—服务—参与—文化”四维解决方案。 调研成果显示,青岛在居住证制度、医疗跨省结算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但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团队指导教师指出:“破解市民化难题既要顶层设计的制度突破,也需企业社区的微观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