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仪式活动、深厚的文化内涵、广泛的社会参与为特征,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纽带。这一文化体系包含着多重文化内涵:时间观念层面的节律意识、季节变化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精神信仰层面的祖先崇拜、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社会功能层面的人际和谐、社区团结的促进,文化传承层面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的延续。在具体表现上,体现为春节的辞旧迎新与家庭团圆,清明节的慎终追远与缅怀先贤,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中秋节的思乡之情与团圆之愿,重阳节的敬老孝亲与生命关怀。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在仪式实践上,通过特定的庆祝方式、饮食习俗、文艺表演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资源,发挥其凝聚人心、团结民众的独特作用,可以有效应对现代社会个体化趋势带来的社会疏离问题,实现民族凝聚力的"传统与现代相融、情感与理性并重"。 第一,构建跨越地域的文化认同纽带。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具有超越地理空间的统一性特征,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无论是身处何地的中华儿女,都能够通过共同的节庆时间、相似的庆祝方式、一致的文化内涵来感受民族文化的温暖和力量。春节期间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体现了家庭团圆的普遍追求;清明时节的扫墓祭祖展现了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粽子飘香承载着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感;中秋佳节的赏月团圆寄托着和谐美满的美好愿望。这些共同的文化体验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提供了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通过熟悉的节庆文化找到精神的归属。特别是在海外华侨华人社区,传统节庆往往成为维系民族情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春节庙会、中秋联欢、端午赛龙舟等活动,不仅增强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自豪感,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增进国际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第二,强化代际传承的情感联系机制。 传统节庆文化在维系家庭关系、促进代际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现代社会的情感联系提供了重要支撑。节庆活动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通过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老少共享的节庆体验,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春节期间的年夜饭、拜年走亲戚等习俗,为平时忙碌的家庭成员提供了难得的团聚机会;清明节的家族祭祖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家族历史,感受血脉传承;重阳节的敬老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老一辈通过讲述节庆故事、传授节庆习俗、分享人生智慧,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传递给年轻一代。同时,传统节庆文化中蕴含的孝道观念、家庭责任、人伦关怀等价值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第三,营造社会和谐的共同精神空间。 传统节庆文化通过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为现代社会构建了促进和谐、增进团结的重要平台。节庆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往往具有群众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特点,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的机会。社区的春节联欢、端午节包粽子比赛、中秋节赏月晚会等活动,增强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这些节庆活动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局限,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增强了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传统节庆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包容精神、互助传统等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弘扬传统节庆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庆文化更成为维护文化多样性、抵制文化同质化的重要力量,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华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在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情感联系、维护社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多元化社会中保持文化的统一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民族的根脉,从而为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贡献重要力量。 作者: 刘书宇 吕林倥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基金:2025年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追寻·缅怀·传承”三个一百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DMY20250106) |
上一篇:“山水书院”理念获国际赞誉 泰山科技学院校园设计获IDA荣誉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