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心灵的沐浴,是智慧的汲养。在书页的翻动中,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那些独特的人物和故事……
从课文到原著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从一堂课、一篇课文,到一本书、一个作家,再到一段童年、一种感悟……刘旭中队的队员们和海燕老师一起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和延伸阅读的快乐!
是什么样的童年,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萧红写出这样感性、美好,又极具感染力和打动人心的文字?带着好奇,带着热情,也带着思考,我们一路阅读,一路走近萧红,走进她的《呼兰河传》……
从阅读到思考 1940年,29岁的才女萧红在香港开始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是她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用一种极其温暖浪漫的语调和近似稚嫩可爱的视角,回忆起家乡呼兰河城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虽然有批判,但也是轻描淡写,漫不经心。 队员们一面沉浸于萧红温暖浪漫的文字,一面了解熟悉着呼兰河城那时那地的人、事、景、情…… 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录,不知不觉间队员们用画笔描绘,用文字记录,将呼兰河的风景、人物、事件和风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了极具班级个性化阅读的共读小书——《祖父·童年·呼兰河》,并将其分为风景篇、人物篇、故事篇和风俗篇。
风景篇 呼兰河大地冻裂、大雪封门的冰天雪地,色彩斑斓、形状多变的火烧云,充满快乐与回忆的后花园和储藏室,令人读了就再也忘不掉的大泥坑和扎彩铺……这一切美好的、恶劣的、温情的、苦难的风景与场景,在心存美好、内心强大的萧红笔下,都化为了一种温馨有趣的乡土记忆和千里之外对故乡无限眷恋的深情!
人物篇 给予“我”童年所有快乐、幸福与亲情的祖父,命运悲惨、令人扼腕的小团圆媳妇,愚昧无知又令人悲哀的婆婆和乡亲们,还有以有二伯为代表的寡妇、瞎子、瘸子、叫花子等边缘化的小人物……无一不给队员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故事篇 跟着“我”在外祖父的园子里种菜、除草、捉蜻蜓、逮蚂蚱、捉弄祖父,嬉笑玩耍,放纵自由;看乡亲们费尽心思过大泥坑,“救”掉进大泥坑的马和猪;听乡亲夸被小孩黑溜溜的手都摸遍了的麻花“真干净”“油亮亮”;叹小团圆媳妇那充满活力的生命在婆婆和乡亲们的“善意”与“救赎”中殒逝……那一个个独属于呼兰河的故事在耳畔回响不绝!
风俗篇 放河灯、跳大神、做扎彩、唱野台子戏……呼兰河这些传统风俗,甚至封建迷信的叙写中,萧红理性地反思生活、批判现实的同时,仍然凭借着自己未被生活消融的童心而在不美好的生活中享受生之趣味。既批判现实之腐朽,又化现实之腐朽为内心体验之神奇,萧红在此彰显了个体生命的勃勃生机,而又封住了向现实妥协的歧路。直面生活的泥潭,萧红的生命既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也充溢着活泼生动的情调。
从交流到写作 读过,想过,画过,写过,队员们更要让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更多的智慧和感悟。一场关于“童年”与“呼兰河”的阅读交流分享会在“经五书馆”应运而生,热烈开讲……
扫扫二维码,听刘旭中队的首批“阅读领航员”们为你讲述萧红的独特童年,带你一起漫步呼兰河,感悟童年的成长与收获!
那我们的童年与成长又是什么样的呢?一篇《那一刻,我长大了》打开队员思想与表达的闸门,“读”享童年,手“写”我心!
阅读的魅力,恰恰在于自读的深思、交流的碰撞和写作的共鸣。而语文的魅力,也恰恰在于课堂之外的延伸,像大海的波涛,一浪一浪不断积聚智慧与能量,让我们的思想深厚,精神丰盈,成长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