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菌菇优技术 ,逐梦建功新时代 ——访合肥立新菌种厂培训学校校长沈思和
沈思和,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食用菌行业技术专家,高级农技师。现已从事食用菌研究栽培与培训行业40余年,担任合肥立新菌种场场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食用菌协会副理事长,合肥市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合肥市庐阳区食用菌协会理事长、合肥庐阳区思和食用菌农民专为合作社社长,合肥立新菌种厂培训学校校长等职务。沈思和老师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各地培训了6万多名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曾荣获全国星火带头人、中国农村改革新闻人物、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首批创业之星、合肥市专业拔尖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是新时代知识型“新农人”的杰出典范。 踏实上进,深耕菌种研学 天下谁人不识“菌”——这是业内对食用菌行业技术专家沈思和老师的赞誉。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知识是一个人的宝藏,无法被偷窃、抢夺和毁灭”,沈思和老师的奋斗历程,正是一曲新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的华美乐章。
沈思和出生于安徽一户普通农家,曾有穿补丁衣服、吃地瓜片充饥的童年时光,使他对贫困生活刻骨铭心。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民生活的艰辛,从小便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1981年,沈思和高考落榜,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本来就稀缺,沈思和的成绩也一向不错,班主任就劝他复读一年。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沈思和想要早点帮父母减轻家庭负担,就选择了回家务农。班主任几番苦劝之后,看见沈思和意志坚定,就鼓励说:“无论是读大学,还是务农,相信聪明能干的你都能做出一番成就。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立志为社会做贡献,做一个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食用菌被称为“白色农业”,是中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食用菌生产模式依然停留在依靠自然条件,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水平上,为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粗放型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投资成本低,可因地制宜进行生产;但承受自然风险的能力差,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产品受季节环境条件限制,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与当今市场的要求不符。故而在20世纪80年代,懂得食用菌技术已成为很多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在老家务农的沈思和,敏锐地察觉到了食用菌技术的发展前景,他四处拜访老菌农,一有空就去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刚开始种蘑菇时,沈思和采用的是生料栽培法,由于缺乏经验,3个月后出菇量很少,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总结失败对策经验教训,埋头继续干,功夫不负有心人,沈思和终于种出又鲜又嫩的蘑菇了。
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普通人一天的工资就几毛钱,高级工人一天才2块多钱,很多菌菇类食品老百姓见都没见过。当时,猪肉的价格是7毛多一斤,平菇的价格1元,懂平菇种植技术的菇农非常少。沈思和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背着菌菇等蔬菜去市场卖,往往其他菜农摊位的菜还满满当当,他的菇子上午就卖完了。时间久了,就有人主动找到沈思和,帮忙卖菇,也有人跟着沈思和,虚心请教种菇技术,普通的菜农一天只能赚几块钱,而跟着沈思和卖菌菇一天可以赚几十块钱。大家都亲切地称沈思和为“沈老师”,勤劳的人们在沈老师无私的帮助下,实现了双孢菇、平菇、香菇、赤松茸、杏鲍菇、榆黄菇、灵芝等优良菌菇品种的成果转化,促进了地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孕育桃李,创新教学理念 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土地pH值……小菌菇是“金伞伞”,但是想要将其种好也并不容易。就连经验丰富的沈思和,早年间也屡屡碰见种植技术上的难题。
多年来,沈思和始终把田间地头作为工作的主战场,把良种良法推广到农村,探索食用菌的培育技术,以“示范菇农看、指导菇农干、帮着菇农赚”的服务理念,指导农户们攻克一个又一个农业技术难题,为当地多个区县、乡镇的食用菌、水果、蔬菜等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1986年9月,沈思和用老方法种植菌菇,不料那一年碰上连绵大雨,一大半的菌菇都坏掉了。那一次,沈思和也丧失了信心,一度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天后,沈思和重新振作了起来,通过菌种制作你原理优化栽培基质配方等方法手段,使菌丝生长期缩短,降低耗损率,使得污染料子可以重新利用,沈思和从此也多了一个外号叫“沈医生”,意思是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食用菌技术难题,在沈思和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谈起食用菌,沈思和观看着一朵朵菌菇的表情,可以用十分投入、认真来描述,他表示:食用菌作为一种大型真菌,具备高效分解、并可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功能,科学种植可以使秸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十分具有环保作用,这也是自己喜欢食用菌的原因之一。食用菌不仅好吃,营养丰富,且无私地点缀反哺着大地母亲。 人才可遇不可求。有好多大城市的农资或食品企业听说过沈思和的事迹后,都慕名打来电话,有些还会亲自前来安徽,对沈思和抛来了高薪“橄榄枝”,当地政府领导也没有错过这个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同时亦认真教学的“新农人”,90年代,沈思和就获得了安徽省“首届科教兴农创业之星”、国家科委和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星火带头人”、安徽团省委和安徽省科委“青年星火带头人”、合肥市“优秀科技示范户”、合肥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合肥市“制种专业大户”、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科技协会“全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且授予了沈思和干部身份。原本沈思和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可是他始终放不下农户们,1991年沈思和自筹资金,开办了食用菌学校,向全国各地推广食用菌技术;2003年,他购买了近10亩土地,投资600多万元专门建起了全国第一所食用菌专业技术培训学校。这位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教农民发展菌菇种植业,指导企业攻克食用菌技术难题,帮助广大菇农解决生产问题的“大忙人”沈思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离不开农民和农业,以及深爱着的故土。
作为当地食用菌产业专班技术负责人,沈思和多次参与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方案制定及规划设计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沈思和总结自己多年种植的经验教训,亲自讲解,手把手指导,从生产、制种、管理一整套技术要领入手,逐项攻关,使得参训学员的学习成功率高达100%。建立学员资料档案,进行追踪服务,不仅利用电话、网络等线上方式为学员解答难题,而且还可以上门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为学员们排忧解难,对所有学员实行“包教会,包质量、包销售”三包服务,还为下岗职工、灾区民众、贫困地区农民、退伍军人、残疾人的学习培训实行免费或部分补贴,带动周边农户通过食用菌生产脱贫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奋斗的过程中,最动人的是人的改变。食用菌这样“小而美”的农业项目,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看着一个个家庭,因为食用菌技术而改变,沈思和老师的心里就像饮了清泉一样甘甜。
就像不同的菌种需要不同的种植技术,沈思和善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有贫困户胆小怕事,沈思和就帮助对方就地取材,将当地的小麦秸秆、牛粪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搭配,替代从外购买培养料,在解决了物流运输困难的同时,也节省了一大笔成本,并在此过程中多次给予对方鼓励,就像对待亲人一样;有一对夫妇一起学习食用菌技术,回老家后成为了当地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每个县都有沈思和老师的学生,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也会经常派师生前来参观学习;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都有沈思和老师的“洋徒弟”。 春晖四方,砥砺前行无悔 在广泛的影响力之下,不断有国内外食用菌单位的领导前来参观考察,并对合肥立新菌种厂培训学校的运转模式、管理方式及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今,通过举办菌菇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与联合国有关部门合作召开系列研讨会等交流合作形式,合肥立新菌种厂培训学校的种植技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被广泛应用,不少人因菌菇技术走上了摆脱贫困之路,更是加强了国际友好合作关系。
小小一株菌,情接万里长。在这个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安哥拉、尼日利亚、伊朗、伊拉克,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菲律宾、德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博茨瓦纳、古巴、 肯尼亚、纳米比亚、苏里南、约旦、尼泊尔等四十多个国家慕名而来的学生,在合肥立新菌种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学校老师们的精心辅导和培训,在此过程中,学校食用菌多样化的栽培模式、机械化的生产工艺、规范化的管理技术给这些洋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来,从立新菌种场走出去的学员不计其数,很多都有从事食用菌相关的工作,并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为菌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食用菌技术,去安徽立新。”不同于一般的培训基地,合肥立新菌种厂培训学校是集食用菌制种、菌株试验、技术培训、回收产品等一条龙专业服务的场地,被评为国家星火培训基地、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合肥市总工会再就业培训基地,有着自己的产地。对来我校学习的学员们均一视同仁,从母种,原种,栽培种学起,再到各种菌类的栽培技术,学习以实际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课,一个周期15天,在这15天时间里,只要学员认真吸纳老师所教的内容,基本上就可以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学员遇到的问题,学校会常年跟踪服务,对学员终生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学员学习后,如自己不想生产,学校还可以推荐优秀学员到全国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沈思和老师和安徽立新的其他优秀老师们,帮助了无数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人坚持自立自强,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他们逆风起舞,勇往直前! 劳动最光荣,实践促成长。在接下来的发展历程中,沈思和老师将带领着合肥立新菌种厂培训学校全体师生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正能量导向,带领更多学习者踏踏实实地参与到学习和奋斗中来,努力钻研,切实掌握就业创业的真本领,端稳勤劳创新致富的“金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