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山东能源西北矿业亭南煤业综掘三区支护工徐承奎在2412工作面面前煤壁打完最后一颗锚杆,工作面撤面造条件工作安全顺利完成。以此为标志,该公司2412智能化工作面回采圆满结束,正式进入设备回撤阶段。 荣获全国采煤工作面创新大赛一等级、记忆截割与自动跟机率常态下均达到90%以上、全年月推进度稳定在110m左右、煤炭资源回收率同比增长20%……在2412工作面的推采过程中,亭煤人用智慧和汗水结出了一个个丰收的硕果。 “110m”见防灾治灾真功 在400米井下,采煤机正沿着煤壁自主记忆截割;在选煤厂房里,一块块原煤通过智能密控、智能加药系统完成到精煤的蜕变;在宽敞明亮的中央水泵房,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沿着规划路线缓缓前行感知周围异常情况……一幅幅智能化的场景在该公司各个生产环节竞相呈现。
他们坚持以智能化、少人化工作思路为引领,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持续深化减人提效。建立2412工作面地面集控中心,对工作面采煤设备、变电所、主要胶带运输机及回风巷智能喷雾装置等设备实行远程集控、动态监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力保障其常态化正常运转,并通过机械替代人工、相似岗位融合等措施,减少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借助配备的高新设备与智控系统,实现采煤机记忆割煤、自动跟机移架、三角煤自动截割以及三机一架协同控制等功能,记忆截割与自动跟机率常态下均达到90%以上,形成了“自动控制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生产模式。同时,引进辅运智能调度系统与车载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打车”“约车”,并在二四盘区建设无人投料系统,让运输更高效。据统计,2412工作面在与之前2410工作面服务年限人工投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人均煤炭产出增加59吨,煤炭总产量增加211万吨,减人提效成效显著。 “110m”见防灾治灾真功 “我们在向斜轴部冲击危险区域范围内,利用卸压巷、措施巷开展人造解放层作业,实现了低应力开采,对比2408工作面相同区域,推采时间减少了9天,多回收煤炭26.4万吨,实现了治灾与创效的协同。”谈起灾害治理成效时,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文亮说道。
作为多灾害耦合叠加矿井,要想安全高效开采,灾害治理是关键。面对向斜轴部倾角变化明显、煤性松软、裂隙发育、顶板破碎的复杂条件,工作面过向斜轴部灾害风险大、治灾难度大等难题,他们细致勘探、超前谋划,严抓重点区域防冲治理,实施关键层破断、加密卸压、增加支护强度,以“强卸压”手段达成“零冲击”目标。强化2412面排水系统管理,通过钻孔静压排水、泄水孔定期维护等措施,实现了“俯采不降速、不减产,仰采排清水、无积水”。同时,全面加强防灭火管理与瓦斯突出防治,通过调控水量、带压排水、以孔代巷等措施,保障了防灭火和瓦斯管理到位,完成了以灾害治理到位为“准时化生产”保驾护航目标,工作面全年月推进度稳定在110m左右,实现了单面保产、动态达标。 “20%”现产能释放成效 在彬长矿区使用小煤柱开采技术进行采煤作业的,亭南煤业是独一家。为更好防治冲击地压,充分回收煤炭资源,该公司摒弃了彬长矿区常见的区段大煤柱开采工艺,在煤炭开采时通过留设小煤柱的方式减少应力集中现象,进而更好地防治冲击地压。同时,通过将原本留设的30—50米区段大煤柱改为6米左右的小煤柱,也进一步减少了煤炭资源丢失,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随着治灾能力显著提升,安全基础更加夯实,精益生产的地基愈加稳固。他们坚持贯彻效益最大化原则,将2412工作面全面质量管理与“应采尽采、颗粒归仓”理念相结合,严格执行深卧底、勤放煤、留设小煤柱、两巷超前落底、见矸封口、面后无煤封口等措施,并在底板冲击、形变控制等方面取得有力突破,将底煤留存厚度由以往的2—3米缩减至0.5米左右,大幅提高了工作面煤炭资源回收率,力求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据了解,2412工作面较之相邻的2410工作面煤炭回收率提高了20%以上,若以工作面煤炭总产量为基础进行换算,则增产达130万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山东能源集团和西北矿业智能化建设总体要求,总结成功经验、分析短板弱项,扎实推进智能化建设工作,奋力打造具有亭南特色的智能化开采样板,为西北矿业打造山东能源集团西部开发桥头堡提供坚实保障。”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长宝说。(李娜 秦炬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