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财经 > 建筑师谢宜轩:跨文化建筑的思考与实践

建筑师谢宜轩:跨文化建筑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5-01-10 14:45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自其诞生之初,地域性便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地的城市面貌不断趋同,许多地区的建筑风貌正在丧失鲜明的本土色彩。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名建筑师,如何在当代实践中保持文化的独特与多元?对于这个问题,谢宜轩——一位拥有深厚跨文化设计经验与创新精神的建筑师——为我们带来了启示与答案。

  谢宜轩成长于中国深圳。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后,他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先后于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直向建筑(Vector Architects)及Woods+Dangaran担任建筑设计师,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设计理念。他参与的Moore House改造项目,将美国建筑师Craig Eastwood于1965年设计的住宅在保留原有精神的基础上升级至符合当代居住与性能需求,并最终荣获芝加哥Athenaeum博物馆颁发的The American Architecture Award以及《Architect》杂志的Residential Architect Design Award。

  他的建筑作品中,Sanctuary在Pilgrims Heaven竞赛中获得荣誉提名,Duo则在Art Cathedral竞赛中取得决赛入围。这两项国际建筑竞赛均由意大利青年建筑师竞赛(Young Architects Competition,YAC)发起。

  在国际建筑竞赛的舞台上,谢宜轩以跨文化视角深度探讨了新旧、地域与全球的交融。以意大利托斯卡尼亚的圣彼得教堂为例,2025年的圣年庆典将吸引大批朝圣者。为满足多样化的朝圣体验,意大利国家财产局与YAC发起Pilgrims Heaven竞赛,旨在为教堂设计一个全新的朝圣者接待中心。该方案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要表达灵性与思考,重拾建筑在无形精神层面的意义。

  在Pilgrims Heaven竞赛中,谢宜轩的作品Sanctuary正是对这种思考的深刻回应。设计采用简洁而富有意蕴的建筑语言,将功能与文化、历史与现代融汇一体:三座独立建筑顺着原有围墙布局,与周边遗迹形成自然对话;核心立面采用穿孔石材板,灵感源自教堂原有的凹形砖饰,以纯粹形态营造宁静和谐的氛围。入口从旧有大门延伸,既保留了历史肌理,又与新元素交织,象征新旧之间的过渡。作为朝圣者踏入空间后的第一站,接待中心融合传统拱券与现代开口,引入自然光,让访客获得片刻停顿与内省。居住空间则相对内敛,墙体的圆形穿孔在白天过滤光线,夜晚以柔和灯光营造静谧的冥想氛围。整体设计既传递灵性共鸣,也延续了朝圣文化的深厚传统,最终在竞赛中获得荣誉提名。

  如果说Sanctuary体现了对场地与历史建筑的尊重与延续,那么在名为Art Cathedral的竞赛中,谢宜轩则展现了另一种对地域问题的探索——通过新旧的强烈对比,赋予空间意涵以全新诠释。

  Art Cathedral的竞赛背景转移至爱尔兰凯尔斯修道院(Kells Priory)的遗址,希望借由当代文化和艺术活力,让这些古老圣堂再次成为创意中心。谢宜轩的作品Duo通过新旧对比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的关系:一组新建筑——包括艺术家驻地、艺术工作坊、礼堂和咖啡馆——在平面上与修道院原有格局相呼应,并与周围环境保持连贯。不同于过去的开放式教堂庭院,全新庭院更为内向,藉由室外屋顶的光影,吸引目光聚焦中庭核心。

  他巧妙运用教堂的断壁残垣作为建筑分隔与边界,一条高架步道环绕庭院,让参观者从不同高度与视角欣赏遗迹。一些历史墙体保持裸露,另一些则被新建筑包裹,形成多层次的观感。新立面采用聚碳酸酯材质,柔化了自然光的同时,也让古今在视觉上相互映衬。通过这样的设计手法,既凸显古老建筑的历史底蕴,又在现代设计语言的强烈对比中寻找平衡与和谐,最终成功入围竞赛决赛在从国际竞赛延伸到实际项目的过程中,谢宜轩对新旧对话的思考始终一以贯之。

  在Woods+Dangaran事务所主持的Moore House改造里,他与团队于仅1700平方英尺的空间中精准把握尺度与细节,运用现代定制家具与中世纪经典元素相结合,辅以陶土色调瓷砖、磨砂玻璃、黄铜配件、带金纹理的深色大理石及蜂蜜色柚木等天然材质,在延续原建筑精神的同时,为当代生活带来舒适与实用。新与旧不再对立,而是在细节与品质上彼此呼应,使建筑于时间流变中生发新的价值与意义。

  无论是修复欧洲的遗产建筑,还是改造美国的经典住宅,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立与创新的碰撞,谢宜轩的作品始终通过建筑语言表达对文化多元性与跨时代平衡的深入思考。他的实践表明,建筑不仅是空间与形式,更是连接传统、映射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文化载体。正如他所说:“建筑不只是一种物理存在,更是人与场地的连接,能够为生活带来真正的改观和启发。”(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