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管护师徐艳艳带着满腔热情和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跨越1500多公里,走进了秀山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开启了为期半年的支医帮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是德州市的东西部协作县。她的到来,既是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炭。
在来秀山之前,徐艳艳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没想到,除了面对陌生的环境、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外,她还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拦路虎”——语言差异。 “秀山地区的方言比较独特,再加上科室里的患者多数都是老年人,每次沟通时,我都是听得云里雾里的。”徐艳艳回忆,刚到科室时,一位老年患者向她咨询化疗后的副作用,但因为语言差异,两人沟通十分吃力,最后只能求助当地医生帮忙翻译。这件事让徐艳艳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攻克“语言关”,才能与患者有效沟通。 为此,徐艳艳坚持每天参加晨间护理查房,努力学习当地方言,从最基本的日常用语开始,逐渐深入到医学术语。日常生活中,她也尽量用方言与同事交流。工作之余,她还到当地人群集中的广场,多听、多交流、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有时在广场上一坐就是小半天儿,笔记本上用谐音记满了不少日常用语,感觉像回到了学生时期。”徐艳艳笑着说。经过不懈努力,她逐渐掌握了大部分的方言,与患者沟通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与肿瘤对抗作战的漫长旅程中,化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有些患者需要通过PICC导管建立药物输送的安全通道。但7月至10月的秀山,气温高、湿度大,很多患者因出汗较多、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极易造成导管部分脱出,无法正常使用。“我随访了8位过敏患者,其中有5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脱管现象。”徐艳艳介绍,采用PICC置管本是为了降低频繁穿刺对患者带来的身体损伤,但像现在这样过敏、脱管,反而会使患者更加痛苦。 为了保障肿瘤患者的“生命管路”安全稳定,徐艳艳经过细致观察、深入分析,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化疗后,患者的抵抗力较差,皮肤的保护性屏障作用减弱,加上长期处于多雨、湿热的环境里,汗液增多,很容易刺激皮肤。”徐艳艳及时对PICC管路维护技术进行了改进,新的方法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过敏症状,更为患者守住了“生命管路”。 此外,针对肿瘤科患者在化疗后容易出现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徐艳艳与中医科医生多次探讨,携手合作,共同创新出多种经济实惠、药食同源的“止吐茶”配方,不仅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更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扎根秀山做 在平时的工作中,徐艳艳不仅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核医学护理知识和临床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更在细节处“查漏补缺”。 当她发现年轻护理人员无法熟记急救车内的药物名称、剂量、位置等难题时,选择通过“顺口溜”的方式将冗长的药物信息浓缩成三句朗朗上口的短句,大大提高了抢救患者的时效性和安全性;考虑到来院就诊患者多为较远山区居民,行李较多,病房陈设杂乱无章,徐艳艳每天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加强指导病区房管理,统一物品陈设,确保病区秩序良好。 在随后的工作中,徐艳艳经常牺牲周末时间,积极参加义诊活动,翻山越岭,奔波在各个村落之间,把免费的医疗服务送到大山深处的村民身边。平凯街道、清溪场街道、妙泉镇、钟灵镇、兰桥镇……她的到来,让很多原本因交通不便或经济困难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徐艳艳深知,想要更好地服务秀山百姓,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肿瘤护理专业队伍才是此次支医帮扶的“重头戏”。为此,她精心制订培训计划,每月组织业务讲座、教学查房、业务经验分享等活动,大大提升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技术。 在这条支医帮扶的道路上,徐艳艳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秀山人民的健康,诠释了医者的使命和担当。(于海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