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7日,2024上海消化病学术大会暨上海消化及消化内镜论坛在上海盛大举行,此次盛会不仅汇聚了国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还吸引了众多国际专家的目光,共同探索消化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消化内镜技术的创新应用。
邹多武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主任邹多武教授主持。在大会主论坛上,G-NiiB聚恩力联合创始人陈家亮教授(Prof. Francis Chan)、黄秀娟教授(Prof. Siew C Ng)分别就肠道微生物标志物在消化道疾病上的诊断应用,发表演讲“微生物在大肠癌的无创化检测中的应用”和“微生物组生物标志物在炎症性长边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关注及讨论。
陈家亮教授发表演讲
黄秀娟教授发表演讲 专家齐聚 共同探讨微生物无创诊断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 会议期间,由陈家亮教授和黄秀娟教授发起的“消化道疾病微生物无创诊断技术研讨会”,也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反响。 此次参加研讨会的消化病专家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郜恒骏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晓波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冉志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毛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施海韵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孙刚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杨教授等三甲综合医院主任专家一同探讨微生物菌群创新与生物技术,重点讨论了利用粪便中肠道微生物检测在结直肠癌及IBD疾病中靶标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由邹多武教授致辞,张尧博士主持。
施海韵教授做了“基于肠道微生物的结直肠癌无创诊断项目研究进展”演讲。施教授详细介绍了结直肠癌的高发病率及其传统筛查方法的局限性,重点汇报了通过宏基因组学分析出与CRC相关的20个细菌基因标志物,其中4个关键标志物(m3, Fn, Hh, Bc)通过与FIT联合使用(M3CRC),诊断结直肠癌敏感度高达94%、特异度为84%,在国内多中心研究中显示出超过90%的准确性。最后,施教授重点分享了GenieBiome在M3CRC结直肠癌体外诊断试剂项目转化进程。
施海韵教授汇报 本场研讨会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是香港中文大学郑佳莹博士的“基于微生物标志物的IBD诊断最新进展”演讲。郑博士分析了香港中文大学根据目前IBD诊断及监测方法的局限,阐述了通过大规模队列确定了IBD特异性粪便细菌标志物的优越性。这些标志物通过多重液滴数字PCR技术表现出优越的诊断性能,有望成为新型非侵入性诊断工具。未来需进一步通过大规模队列研究验证其稳定性和特异性。
郑佳莹博士汇报 聚焦肠道健康:微生物标志物在IBD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性 随后进行的专题研讨会环节,陈家亮教授主持了关于“微生物无创诊断应用于IBD技术”的讨论。探讨了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与会专家们深入分析了当前IBD诊断的难题,并提出了新的诊断技术方向。
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能发展出一种新型、无创且经过验证的IBD诊断及监测技术,不仅能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减轻患者的负担。此外,这种技术如果能够预测复发并区分IBD和其他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其临床价值将更加显著。
会议最后,邹多武教授总结道,肠道微生物标志物在结直肠癌及IBD的筛查、诊断及疾病监测中展现出显著的潜力,有望成为未来非侵入式、稳定和准确的诊断手段,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预测疾病复发和区分其他肠道疾病,也将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此次研讨会为消化道疾病无创诊断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推动以肠道微生物无创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微生物无创诊断技术将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