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财经 > “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研讨会暨《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新书发布会顺利举行!

“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研讨会暨《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新书发布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4-07-04 09:50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打造地区“运河+非遗”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7月2日,管庄地区市民活动中心、地区非遗传习所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共同举办“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研讨会暨《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新书发布会。

  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岳凌、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牛宇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付冉、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王铭、中国传媒大学社会创新与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雪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系主任杨剑飞、中传校友企业工委会副秘书长刘庆顺、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研究员常静等出席会议,管庄地区工委书记刘伟、办事处副主任宋晓红、市民活动中心负责人史蕾及学生代表参会,会议由地区文联副主席、非遗传习所负责人张玉彪主持。

  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宋晓红热烈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管庄交流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王铭介绍“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系列讲座直播项目第一季成果和第二季计划。

  成果发布

  发布“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系列讲座直播项目第一季成果新书《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

  揭牌仪式

  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岳凌作为见证人,管庄地区工委书记刘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王铭作为揭牌人,一同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圆桌座谈

  与会领导、专家围绕非遗传承、传播与振兴开展座谈交流。刘伟书记介绍通惠河、八里桥、普济闸等管庄地区重点运河文物古迹,挖掘培育“古桥、古道、古药、古寺”多维融合的文化风貌;赵雪波教授表示应系统梳理大运河文化资源,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常静老师提到,要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底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传播大运河文化的队伍中;王铭老师从文化遗产学科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实现大运河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实践,与非遗传承人加强对话交流;牛宇闳调研员建议开发相关运河非遗文创衍生品,为大运河文化注入更加生动的内涵;杨剑飞老师提出非遗传承、传播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将产业化思维和数字化思维融入其中;刘庆顺老师表示非遗文化应该注重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也应关注如何体现非遗产品的生命价值,并在其应用的边界上做出更深入的探索,引导受众深入思考和体验文化的深度;一线从业者时贵阳介绍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具体应用。

  打造地区“运河+非遗”文化品牌

  管庄地区非遗传习所自去年成立以来,在促进运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逐步探索打造地区“运河+非遗”文化品牌。一方面,先后组织开展多场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举办非遗展演文化活动,邀请10余位非遗传承人为现场观众带来川剧变脸、皮影戏、古彩戏法、舞狮等非遗表演;开展烙画体验制作活动,张玉彪老师为居民群众讲授烙画文化与技法,让大家“零距离”感受烙画的艺术魅力;举办永通桥主题烙画展,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永通桥的美。另一方面,大力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依托地区老年大学平台开设非遗烙画体验课程,同时将非遗与运河文化相结合,打造运河文化题材的非遗IP,推出烙画石狮子、书签、团扇、明信片、帆布袋、T恤等文创产品。

  下一步,管庄将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在区文旅局等上级部门指导下,深化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院校合作,进一步深入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创新非遗传承传播方式,讲好大运河故事。

  悠悠运河水

  千载流不息

  让我们一同见证

  千年文脉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