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财经 > 助力“双碳” 你我同行|气候变化策略传播年会圆满举行

助力“双碳” 你我同行|气候变化策略传播年会圆满举行

时间:2024-06-03 17:13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2024年5月30日,助力“双碳”你我同行——气候变化策略传播年会于北京圆满举行。会议邀请气候和传播领域各利益相关方,分享国内外气候传播发展趋势和前沿进展,同时围绕地方“双碳”建设这一热点话题开展研讨交流,并发布“益起低碳”策略传播小额资助计划四期招募信息。

中华环保联合会公益部副部长王甲佳主持会议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 郑庆宝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郑庆宝先生参加了本次大会并致辞。郑庆宝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重要第三方力量,在促进不同利益相关方交流协作、提升公众意识、开展行业监督、推动政策优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当前国内的环保社会组织,多数还是从事于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双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对于整个环保社会组织领域还属于相对比较新的议题。为了构建行业良性生态系统,中华环保联合会与能源基金会自2020年起发起“益起低碳”策略传播小额资助计划项目,通过资助和能力建设,帮助社会组织探索气候领域工作路径。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 荆卉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荆卉参加了本次大会并致辞。荆卉表示,社会组织在地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使它能够提供区别于其他主体的独特价值。目前,参与气候传播的机构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来自于气候圈,也来自于泛环保圈、可持续发展圈,甚至更广泛的圈层。在传播内容上,积极建立气候与其他话题的融合,实现“气候+”,也是社会组织气候工作的一个明显趋势,在“气候+交通”、“气候+文旅”、“气候+生活方式”方面,都涌现出亮眼的传播案例。此外,传播方式和方法学也在经历着创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曾繁旭线上分享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曾繁旭云端参加了本次大会,并进行了《气候传播研究成果分享及其对社会组织气候传播工作的启示》为主题的内容分享。曾繁旭表示,公众接触到的气候议题都是数字,或者抽象科学内容,感觉距离遥远的。而气候叙事的方法论就是要去跨越公众认知以及触发行动的鸿沟。气候传播工作需要基于人群细分,针对不同人群匹配具体的传播方案,定制化内容,以及针对性的渠道,去应用叙事方法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参加了本次大会,并进行了《气候变化科学传播的需求和挑战》为主题的内容分享。魏科表示,我们现在经历的气候变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恶劣气候的频发,会给社会、大众带来很多灾害和风险。但也要客观的认识气候变化,要强调人人可作为,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来降低个人的碳排放量。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比如随手关灯、空盘行动、理性消费、回收利用等等都能够推动个人碳排放量和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不仅省钱,而且更加环保。气候科普非常重要,需要凝聚大家的共识。只要认识达到一致,共同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实现。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传播主管 王晋轩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传播主管王晋轩参加了本次大会,并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轱辘轱辘项目介绍与展望》为主题进行了案例分享。王晋轩表示,轱辘轱辘项目已经持续开展走过三季。第一季项目开展了城市骑行友好程度评估,第二季项目聚焦通勤人群激励策略,第三季由氛围营造者转变为推动骑行美好城市建设者。在第三季中,项目发布了龙城自有自行车好停图鉴,安装设置自有自行车停车架,并在太原落地了几十处骑行友好商店,共享骑行友好工具包。

  轱辘轱辘项目从无到有,从一点点到迈开第一步,从不认可到合作伙伴遍布各个领域,管理部门、单车企业、高校和相关的公司企业、写字楼、酒店等的合作推进,从一颗小种子变成一棵小树,要特别感谢能源基金会和中华环保联合会连续三年的支持。轱辘轱辘项目也在这三年里探索出一条社会组织参与、倡导、实践低碳出行新的路径,也得到了很多新的成果。

  轱辘轱辘项目推进的三年,也是太原市向着骑行友好城市不断迈进三年,目前太原的骑行氛围非常浓厚。这三年中太原市建成了沿汾河贯穿城市南北的自行车骑行专用道,吸引了大量骑行爱好者,许多年轻人在小红书发起打卡活动,甚至有外地的博主带自己的车坐高铁感受这条自行车专用道,城市中骑行基础设施的精细处也越来越人性化。比如说骑行专用道有了越来越多的供骑手休息的地方、饮料贩卖机、设置了上下自行车的电动滑轨等。

空气侠气候专员 李丙南

  空气侠气候传播专员李丙南参加了本次大会,并进行了以《传统村落能源低碳转型与气候传播计划》为主题的案例分享。

  李丙南表示,空气侠于2023年参加了中华环保联合会的“菁英计划”,在传播策略会上学到了诸如“让感受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小而美”的传播内容聚焦,以及“最fit”的传播渠道等策略和方法。此后,他们将这些传播策略运用到了所做项目的传播过程中,以下是空气侠近一年传播工作呈现出的七点的变化:首先,内容逐渐从纯科普的形式向以故事为主,科普为辅而转变;第二,传播形式从推文为主到“推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第三,短视频情节从平铺直叙到以“冲突悬念”为开端,并逐渐向系列短视频发展;第四,传播渠道聚焦最fit的微信平台,通过深耕公众号,发布强逻辑的文字和思考;第五,更加注重结合时机和重要时间节点制作发布传播产出;第六,短视频发言人从机构成员的第三方讲述者向调研地区的乡村主体的转变;第七,受众从环保圈扩展到更广泛的主体。

  当然,在具体工作中也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在感受视觉化的过程中,要在乡村社区找到一个既能有故事点,又能对镜头没有陌生感,还能把自己个人经验和气候变化连接起来的人物进行拍摄其实是非常难的。其次,如何向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乡村蕴藏着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但是仍需要气候行动者将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借助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呈现在国际气候话语的舞台上,做好气候议题的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李丙南表示,“侠客行--传统村落能源转型与气候传播计划”以中国“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为核心议题,以五个有过调研储备的典型传统文化村落为基础,联合基层政府、大学生村官、科研机构、高校社团和非遗传承人等各界力量,开展融合能源转型与气候科普的公众活动,包括摄影巡展、短视频等。通过跨界合作和城乡互动,发掘并传播具有关中平原地方特色的“能源替代”和气候行动的“故事”,以提升传统村落的气候传播能力,为乡村气候应对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样本和参考。

专题讨论:多方携手推进地方低碳转型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黄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项目总监卢之遥、武汉行澈环保公益发展中心项目经理张雯娜、北京师范大学国际NGO与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杨丽、澎湃新闻高级记者刁凡超共同参与了本次大会的专题讨论环节,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主持了本场主题讨论。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 黄玮

  谈到关于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地方“双碳”执行的问题,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黄玮表示,首先每个地区发展阶段不一样,在“双碳”版图中应该具体怎么去做,每个地区都面临自己独特的问题。其次, 地方“双碳”实施的推进需要向下发展,将行业的话题、政策的目标更多地细分,落到地方层面,让社会组织参与进去。这些,都还需要研究、能力建设、生态系统搭建等基础工作的开展。“益起低碳”小额资助项目实施三年以来,支持和目睹了地方机构在气候变化传播和公众参与上的创新,涌现出一批解决地方问题的新项目、新模式。相信未来,随着更多领域机构的支持和发力,社会组织发力的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项目总监 卢之遥

  卢之遥表示,SEE基金会是一家以环保资助为主的一家公益机构。SEE20年资助上千家环保组织,很多探索做减污方向,往低碳向转型。从目前来看,一些组织在转型过程遇到了难点,例如项目开始前期比较粗暴的工作方式、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友好关系、资金支持不足、缺少创新思路和方向、资源链接有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去完善。未来希望看到更多创新形式与合作,很多资源相关方都需要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合力、形成化学反应,这也可能是出现好的解决方案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魏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表示,地方政府只要严格遵守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双碳”工作是可以一直往前走的。“双碳”的宣传应该更多的面向年轻人,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年轻人有创意的思维,更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希望看到更好的“双碳”活动,更落地,更中国化,跟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更好的结合,能够推动扎扎实实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大家特别欢迎的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NGO与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 杨丽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NGO与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杨丽表示,社会组织没有政府那样的权力,也没有企业那么多资金,但能做政府做不了企业不愿意做的很多事。社会组织最大的优点是具有使命感,富有敏捷性与灵活性,能及时识别目标人群的需求,并及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调研发现,代际更迭顺利的社会组织中,年轻人面对新形势,常有很多创新举措。地方社会组织希望能在领域内建立一个多方合作的支持系统,帮助其更好地解决问题。每一个社会组织,无论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有力量,只要坚持,就会改变!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刁凡超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刁凡超表示,地方政府在实现“双碳”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曲折,也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包括政策、转型、投资、人才等各方面。地方政府在经济压力下转型存在很大的困难,转型需要投资和政策的支持。另外转型还需高端的人才。在这方面,本土NGO组织就有优势。首先,地方NGO组织的工作人员就是当地人,能够更好的扎根本土,扎实做工作。其次,本土机构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发挥桥梁作用,凝聚力量统筹推进,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地方“双碳”目标助力。

武汉行澈环保公益发展中心项目经理 张雯娜

  武汉行澈环保公益发展中心项目经理张雯娜表示,行澈环保公益此前聚焦在污染防治领域。在2022年,参加了中华环保联合会“一路低碳"活动,开始更多的关注气候领域。行澈环保公益组织在武汉的江汉区做了低碳骑行项目,并且已经坚持了两年,这个项目启动时先做了道路基础设施调研,之后在组织民间道路长团体参与,目前有稳定50多个成员参与。同时,这个项目还推进了社区进行宣传,还加入科普视频、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多维度的内容,来推广和宣传低碳生活和气候变化。

  谈及“双碳”实践中的难点,张雯娜表示,首先是地方机构在具体工作推进中的力量较小,需要联合统筹在地的各组织机构。以低碳骑行项目为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邀请了城管局、建设局、交管局一起做调研、访谈,将群众反馈的问题与各协同方进行交流沟通,最后通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协调解决。第二个人难点是做出有效果传播,不懂怎么把项目的特色宣讲出去吸引大众参与。但是通过参加本次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之后可以陆续实践在项目的具体策略传播中。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部长 高晓谊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部长高晓谊参加了本次大会,并进行了“益起低碳三期总结和四期招募信息发布”。据悉,“益起低碳”策略传播小额资助计划计划(四期)自2024年5月30日正式启动。本期资助选定“推动地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气候变化与文化古迹”两个议题。在项目设计上鼓励运用多种研究和受众分析方法,案例开发等手段,以深入识别目标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鼓励传播策略、方法的创新。项目征集通知已发布在项目专题网站:http://www.acef.com.cn/a/zhuantilanmu/2024yqdt/index.html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

  未来,助力“双碳”你我同行——气候变化策略传播年会,将致力成为气候传播领域年度交流协作的平台,让社会各界通过年会了解环保社会组织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各项行动,同时增进多方协作,扩大整个行动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