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亲的记忆开始断片,当熟悉的锅具被烧糊两次,当曾经矫健的运动员被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我们该如何守护生命中的珍贵记忆?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京汇天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医路有我 记忆守护者》,将于2025年10月30日晚21:30正式登陆CETV-1。《医路有我》以纪实拍摄医院这一“第一现场”的方式,用真实生动的镜头语言,聚焦最具代表性的病症病患,客观展现医者的日常工作状态与医患之间的暖心故事,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腻中见真情,进而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医路有我 记忆守护者》作为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的医疗科普类纪录片,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团队深度参与,以权威医学为支撑、以患者故事为脉络,全面展现“记忆保卫战”第一现场的医者仁心、前沿探索与温暖实践,为社会呈现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疗的“中国方案”。 守护记忆:践行国家行动计划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个体记忆的消逝,更是亟待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议题。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1699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患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疾病的存在,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更为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医路有我 记忆守护者》的制作节点,恰逢我国深入实施《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的关键时期。本片通过真实诊疗案例、权威专家解读,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影像语言,让更多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推动“早防早治”理念深入人心,为广大患者和家属提供支持和希望。
真实记录:镜头下的医患故事 秉承 “真人、真事、真情” 的创作原则,《医路有我 记忆守护者》拒绝搬演和夸张,采取纪实拍摄的方式,以平实温暖的视角,捕捉医疗过程中的细微真情。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客观记录医院“第一现场”的诊疗故事和人间悲喜。
“脑袋不听使唤,一整就断片,都说我生病,都瞅着我,跳河的心都有……”片中真实呈现了59岁早发型患者的困境; “就觉得太年轻了,我爸还没到60岁……挂了6、7家医院,挺崩溃的。”家属的崩溃与无助触动着观众心弦; “我是个运动员,身体都挺好……就没想着我还能得这病”“现在干家务活,做饭洗衣服”76岁张先生的乐观与坚持,展现了药物干预的积极效果,传递了可防可治的科学理念。
医媒共创:记忆健康“科普标杆” 作为我国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个体化治疗等领域成果卓著。此次《医路有我》栏目走进其中,双方历时数月深入临床一线,采集大量珍贵影像资料,系统性呈现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对于老年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关键的。”片中通过多个案例强调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记录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展的血液标志物检测——这种如同“烟感报警器”的先进技术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未来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药物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我觉得充满希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孙永安教授在片尾如是说。
当大脑的橡皮擦无情抹去往事,记忆守护者正用专业与爱心,为患者重绘生命的色彩——《医路有我 记忆守护者》。央视频及全网主流媒体平台将同步呈现,敬请期待!
(登录央视频客户端,预约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