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秋冬“顶流”美食,暗藏“肝胆危机”!火锅、大闸蟹、糖炒栗子表示:这锅得背

秋冬“顶流”美食,暗藏“肝胆危机”!火锅、大闸蟹、糖炒栗子表示:这锅得背

时间:2025-10-24 15:27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热气腾腾的火锅、膏满黄肥的大闸蟹、香甜软糯的糖炒栗子、滋补暖身的羊肉煲,这些舌尖上的美食,共同构成秋冬餐桌上的美味图景。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刘双表示,当人们大快朵颐时,肝脏和胆囊正默默承受着一场“代谢风暴”……

  火锅浮油&羊肉煲

  ——脂肪的“联合轰炸”

  1.美食印象

  红汤翻滚,油花如金;浓白羊汤热气氤氲,软烂羊肉入口即化。一口鲜美下肚,暖意直抵心底,正是抵御严寒的绝佳滋味。

  2.肝胆视角

  看似诱人的红油浮面与奶白浓汤,实则是饱和脂肪的“重灾区”。这些脂肪进入体内后,需由肝脏大量分泌胆汁,胆囊强力收缩来完成乳化与消化。

  一顿“油脂盛宴”,换来的是肝胆长达数小时的超负荷运转。

  3.潜在风险

  (1)急性胆囊炎的“导火索”

  短时间内摄入大量脂肪,是诱发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尤其在饱餐后4-6小时内,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持续性剧痛,伴随恶心、呕吐,严重者还会发热、寒战。对于已有胆结石者,风险更高,高脂饮食极易引发胆囊强烈收缩,导致结石嵌顿,引发急性发作。

  (2)脂肪肝的“加速器”

  肝脏处理脂肪的能力有限。当摄入远超代谢负荷,多余脂肪便会沉积在肝细胞内,加重已有脂肪肝,或促使健康肝脏向脂肪肝演变。长期如此,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纤维化。

  4.专家建议

  (1)火锅宜选择清汤锅底,撇去浮油。多吃蔬菜、豆腐,适量摄入瘦肉。肥牛、肥羊等脂肪含量极高,要严格控制。

  (2)吃羊肉煲时,由于大量脂肪溶解在汤中,吃肉优于喝汤,建议搭配萝卜、青菜等蔬菜解腻,促消化。

  大闸蟹黄

  ——胆固醇与脂肪的“双重浓缩库”

  1.美食印象

  金爪橙壳,脂香四溢,那一口鲜美醇厚,正是大闸蟹最诱人的美妙滋味。

  2.肝胆视角

  蟹黄是螃蟹的消化腺和生殖腺的集合体,是胆固醇与脂肪的“双重高地”。

  这对健康人群已是不小负担,而对于肝胆功能异常者,无异于一场“系统压力测试”。

  3.潜在风险

  (1)胆结石“催化剂”

  胆固醇是胆结石的主要成分。过量摄入蟹黄,相当于为结石形成持续“供料”。同时,高脂刺激导致胆囊频繁、剧烈收缩,极易诱发胆绞痛、急性胆囊炎,甚至引发胆道梗阻。

  (2)脂肪肝的“助推器”

  过剩的胆固醇和脂肪若无法及时代谢,就会在肝细胞内堆积,加重或导致脂肪肝。

  4.专家建议

  品蟹,贵在“尝鲜”,不在“吃多”。建议健康人群每次食用不超过一只,每周不超过2-3次。胆囊炎、胆结石、高血脂和脂肪肝患者应慎食或禁食蟹黄,以免诱发急性发作。

  糖炒栗子

  ——“甜蜜的负担”

  1.美食印象

  香甜软糯的糖炒栗子,是秋冬街头最温暖的零食之一。

  2.肝胆视角

  板栗虽不油腻,却属于高淀粉食物,不易消化。大量食用后会显著增加胃肠负担,并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

  3.潜在风险

  胆结石患者的“隐形触发器”

  当胆囊收缩素水平升高,胆囊会强力收缩以排出胆汁。若胆囊内已有结石,这种收缩可能将结石“推”入狭窄的胆囊管,造成梗阻,诱发急性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突发性、阵发性剧痛,可放射至肩背部,常伴恶心、呕吐。

  一场看似无害的“栗子自由”,可能成为胆道系统的“突发事件”。

  4.专家建议

  板栗好吃,务必浅尝辄止。尤其是有胆结石的人群,请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更不宜在空腹时将其作为零食。

  享受美食,更需智慧与节制

  肝胆外科专家的“护肝保胆”攻略

  刘双提醒,美味不必戒断,但要懂得适可而止。真正的养生,不是不吃,而是会吃、懂吃、节制地吃。

  遵循“七分饱”原则,给肝胆留有余地,避免“一顿吃伤”;吃高脂食物时,应主动搭配绿叶蔬菜、菌菇、豆制品,膳食纤维能帮助吸附部分脂肪和胆固醇,促进其从肠道排出;餐后散步半小时,或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有助消耗多余热量,防止脂肪在肝脏堆积;如果餐后出现右上腹不适、腹胀、恶心等迹象,说明肝胆已经“抗议”了,应立即调整饮食,避免进一步刺激。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排查胆结石、胆囊炎或肝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