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从绿田沃土到美丽中国:青岛理工大学“砼青传薪火,盐碱展新绿”实践团助力黄河流域盐碱地生态建设

从绿田沃土到美丽中国:青岛理工大学“砼青传薪火,盐碱展新绿”实践团助力黄河流域盐碱地生态建设

时间:2025-08-20 17:37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为推动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8月15日至8月18日,青岛理工大学“砼青传薪火,盐碱展新绿”实践团在张杰老师带领下深入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了关于盐碱地修复、绿色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修复与绿色农业的协同创新

  8月12日,实践团前往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中心的实验室和试验田,中心讲解员向实践团全面介绍了盐碱地修复的前沿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土壤调理和农业生态种植模式等。实践团成员亲身走入盐碱地试验田,目睹了高盐碱土壤中,耐盐作物的成功种植与生态修复的实际应用,进一步验证了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农药化肥和大棚塑料膜的过度使用以及耕地酸化和盐碱化是治理的两大难题。只有依靠现代科技和绿色农业手段,结合“大食物观”理念,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团成员颜嘉祺表示:“盐碱地修复不仅仅是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平衡以及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

  破解土壤难题:从技术创新到田间地头的绿色转型

  为进一步了解黄河流域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中面临的问题,实践团与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李主任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团队成员们深入讨论了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中的科技问题,尤其是在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李主任提出,必须通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广生物修复技术和智能灌溉等手段,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践团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并提出了土壤改良方案、盐碱地修复方式。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绿肥种植等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质量,还能实现农田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平衡,为解决盐碱地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黄河文化传承:从历史积淀到生态保护的时代担当

  8月13日,实践团前往了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感悟黄河流域的文化脉络,进一步体会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一传统理念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践团成员江浩凯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土地修复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国家生态安全、粮食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中国”战略的号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团成员王浩哲进行了实践总结。

  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对“大食物观”的理解,以田间地头的实践为载体,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绿色农业、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王浩哲、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