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济南大学文学院“心桥筑梦”实践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城乡基地双实践,探索“五育并举”新路径

济南大学文学院“心桥筑梦”实践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城乡基地双实践,探索“五育并举”新路径

时间:2025-08-19 11:5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为积极响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号召,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2025年7月,济南大学文学院“心桥筑梦”实践团奔赴济南市槐荫区明星社区与历城区刘家庄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创新采用“城乡双基地”模式,精准对接两地儿童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深入探索“五育并举”城乡实践新路径。

  针对两个实践基地的各自特点,团队通过反复打磨与讨论,设计了十余节不同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五育”的均衡化发展。在明星社区,团队充分利用城市社区的资源优势,与区妇联、社区义工开展合作,丰富课程内容;在刘家庄村,团队基于乡村儿童实际情况以及成长需求,将课程重点聚焦于课业辅导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团队分工明确清晰,成员各尽其长负责不同的育人板块,力求实现“五育并举”“城乡共育”的实践目标。

  一、铸德魂:树家国情怀,筑心理防线

  德育是五育之魂。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志愿者通过红色故事分享、爱国电影赏析、五角星手工三大板块,带领孩子们重温革命历史,感受家国情怀。

  在红色故事分享环节,团队成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杨靖宇、赵一曼等爱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激动地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并表示要以这些爱国英雄作为人生榜样。在爱国电影赏析环节,孩子们通过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影片,进一步了解了革命战争的艰辛和英雄们的无畏精神。影片中那感人至深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场景,让孩子们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在五角星手工环节,团队成员录制了叠五角星的讲解视频,详细介绍了叠五角星的步骤和技巧,方便孩子们课后学习。孩子们在成员们的指导下,认真地折叠着每一张纸,用心制作出一颗颗象征着爱国之心的五角星。通过这次手工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爱国情怀。

  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充满热情。他们不仅重温了革命历史,还感受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这次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启智慧:植文化土壤,助学业成长

  在“智”育课堂,团队秉持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兼顾文化传承与学业提升,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在明星社区,《诗经》课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广受欢迎。每一堂《诗经》课,都是一场奇妙的时空之旅。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引领下,仿佛穿越千年,踏入了先秦那个充满诗意与质朴的时代。在这里,他们领略着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文学智慧,感受着先辈们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璀璨文化瑰宝。团队成员巧妙地运用诗词接力、诗歌吟唱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古老的《诗经》焕发出新的活力。孩子们在悠扬的韵律中,如同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领略着古典文学之美。那一句句优美的诗词,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心中对语文学习的热忱之门,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语文知识的无限渴望。

  而在刘家庄村,智育课堂则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紧密围绕孩子们的学情和学龄展开。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团队精心挑选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绘本,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绘本阅读,开启孩子们的文化启蒙之旅。绘本中精美的画面和简单的文字,像一个个神奇的小世界,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培养着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团队则开展了针对性的课业辅导,一对一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耐心地讲解作业中的难题,帮助他们夯实学业基础。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每一次解答,都是一份知识的积累。在这样的辅导中,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得以解决,信心得以增强,为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体魄:享舞蹈活力,健儿童体魄

  团队创新以“舞”代“跑”模式,为儿童打造多元化的运动体验。

  在明星社区的街舞课堂上,团队与社区紧密协作,特邀济南市槐荫区街舞协会的资深老师亲临授课。这些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用活泼的口令和极具感染力的节奏感,瞬间点燃课堂气氛。孩子们跟随动感的音乐节拍,模仿老师利落帅气的街舞动作,时而扭动腰肢,时而变换脚步,在欢快的氛围中尽情释放活力与朝气。课堂间隙,老师们还会分享街舞文化的小知识,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拓宽艺术视野。

  而在刘家庄村,团队则另辟蹊径,结合乡村场地的开阔特点与孩子们的活泼天性,精心设计并教授趣味健美操课程。团队成员提前调研孩子们的喜好,将趣味互动游戏巧妙融入健美操中:用“接力传球”代替传统枯燥的拉伸动作,用“模仿动物”的小游戏引导孩子们完成跳跃与平衡训练。负责授课的小高老师更是别出心裁,他将流行歌曲改编成简单易学的健美操节奏,并编排了充满童趣的队形变换。课堂上,孩子们时而化身蹦跳的小兔子,时而变成展翅的小鸟,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体能锻炼。刘家庄村两个9岁的双胞胎兄弟兴奋地说道:“小高老师的健美操课特别有趣,我们每次跳舞时都很快乐,都不想下课了!”孩子们的热情反馈不仅印证了活动的成效,更让团队感受到创新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绘美育:品艺术之美,提审美素养

  在充满创意与乐趣的美育课堂上,孩子们参与了多种手工艺术活动。

  绘制水果卷轴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他们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创意,有的孩子在卷轴上添加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场景,有的孩子则用鲜艳的颜色表达自己对水果的喜爱。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绘画技巧,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孩子们又尝试了竹编扇的制作。竹编扇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竹条,他们认真地学习每一个步骤,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也锻炼了自己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

  美育课程还依托济南大学文学院丰厚的文学资源,增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内容。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课程中,团队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将二十四节气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五、行劳动:开职业启蒙,育劳动精神

  基于刘家庄村实际调研,团队以创新理念为乡村儿童量身打造了职业启蒙课堂,如同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认知职业世界的多元之门。

  在教室里,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为“小记者”。团队成员以趣味故事引入,讲述新闻记者的使命和工作要求,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他们手持团队精心准备的迷你话筒和采访本,在模拟采访中学习提问技巧:如何礼貌开场、如何挖掘细节、如何倾听回应。随后,孩子们分组练习采访,有的扮演医生,有的扮演教师,稚嫩的提问中藏着对职业的初步思考。

  走出课堂,村庄成了孩子们的职业调研课堂。团队提前规划路线,带领孩子们走访村庄中不同职业的村民:辛勤耕作的农民伯伯、巧手编织竹篮的手艺人、忙碌的乡村教师、热情的超市店主……孩子们在老师的示范和鼓励下,鼓起勇气,他们询问“种庄稼辛苦吗?”“做竹篮需要学多久呀?”“当老师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村民们用质朴的语言分享着工作经历,孩子们认真记录,不时追问细节,真实的故事打破了孩子们对职业的刻板印象。

  回到课堂,职业画像课为孩子们搭建了梦想的舞台。团队首先展示各行各业人物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思考:“未来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思绪如风筝飞向远方。他们拿起彩笔,在画纸上尽情挥洒创意:有的画出身着白大褂、研发新药的科学家,;有的描绘宇航员在星空漫步;有的设计出能播种的智能机器人……这些画作不仅是童真的表达,更是孩子们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济南大学文学院“心桥筑梦”实践团以活动为媒,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五育”融合的桥梁。明星社区里激荡的诗词火花,刘家庄村中萌芽的职业理想,无不生动诠释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在不同土壤中的落地生根。未来,团队将系统梳理本次城乡双基地实践的宝贵经验与成果,联动更多社区与乡村,持续探索“五育并举”的创新路径与长效机制,为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坚实的青春力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