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设计师陈斯炫:建筑是有归属感的场所营造

设计师陈斯炫:建筑是有归属感的场所营造

时间:2025-04-02 11:37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建筑设计的世界里,有人感兴趣于几何形式的创新,有人执着于建造技术的应用,而建筑师陈斯炫(Chen Sixuan),则认为建筑是创造归属感的空间艺术。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冰冷的结构,而是承载人与社会互动的空间艺术,应该照顾特定社群的情感需求。从为单亲妈妈设计的保障性住区,到后工业遗址上的社区营造,再到承载集体记忆的纪念性结构,他的作品始终围绕“如何创造由归属感的场所”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最近我们有幸从他一系列的获奖作品中一窥他在建筑上的新的探索。

  陈斯炫出生于中国广东,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完成本科学业后远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作为美国建筑师学会(AIA)的会员,他曾在美国纽约知名事务所Peterson Rich Office 和 L.E.FT Architects工作,参与设计了Wesleyan University Pruzan Arts Center, Jeddah Islamic Arts Biennale, 以及 Pratt House Multi-faith Spiritual Center 等有影响力的项目。对建筑和艺术充满热情的他,目前在著名建筑事务所RAMSA (Robert A.M. Stern Architects)继续他的职业道路,为多个纽约及国际住区项目贡献创造力。今年,他的集合住宅设计作品“Sanctuary Grid Housing”荣获London Design Awards 公寓类别的金奖和NY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s城市住宅类别的银奖;同时,他的图书馆设计“Knowledge Portal - Community Library Design”获得London Design Awards文化建筑类别的铂金奖以及Muse Design Awards图书馆建筑类别的金奖;纪念碑设计“Echoes of Penn Station A Memorial for Lost Landmark” 荣获Muse Design Awards纪念性建筑类别的银奖。

  在“Sanctuary Grid Housing”项目中,从纽约布朗克斯区单亲妈妈的角度切入这个项目,对她们的日常生活作息和生活所需的共享设施进行研究,并将这些信息用于空间规划。项目采用紧凑的网格化布局,在提供经济适用性的同时,将儿童托育、邻里互动与家庭聚集场所巧妙融入建筑体系。多尺度的共享庭院、错落有致的开放阳台与灵活可变的公共空间,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憩与社交场所,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社区关系,让居住者感受到归属感与安全感。除此之外,项目还针对不同家庭结构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为城市住宅设计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image.png

  (集合住宅作品“Sanctuary Grid Housing”荣获London Design Awards 公寓类别的金奖和NY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s城市住宅类别的银奖)

  如果说“Sanctuary Grid Housing”项目体现的是陈斯炫从特定群体的角度出发展的社区营造,那么“Knowledge Portal - Community Library Design”则是他受特定环境启发的社区营造的探索。这座位于芝加哥河畔、以鹅岛街区工业遗产为背景的图书馆,通过从周边工业建筑中提取的在地化设计语言重塑社区,成为振兴周边地区的催化剂。项目以文化传承、生态可持续性、社区连结与社会包容性为核心理念,将未充分利用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充满活力且可持续的社区中心。

  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兼具灵活性与包容性,设有开放式阅读区、私密学习舱、儿童活动区和多功能展厅,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同时,作为对鹅岛工业文化遗产的致敬,图书馆还通过作家讲座、艺术装置和本地历史展示,承载地方记忆与文化认同,使其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为社区与文化的产生创造机会。该项目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卓越的社区营造效果,荣获获London Design Awards文化建筑类别的铂金奖以及Muse Design Awards图书馆建筑类别的金奖,也为后工业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的范例。

1743559768607.jpg

1743559774912.jpg

  (“Knowledge Portal - Community Library Design” 意图鼓励社区互动与文化交流)

  通过这些项目,建筑师陈斯炫展示了他的设计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创造出让使用者有归属感的场所。而在“Echoes of Penn Station – A Memorial for Lost Landmark” 项目中,他将思考范围扩大到了更大尺度的地标性公共空间。

  这个项目通过反思旧宾州车站消逝的反思,探讨了城市扩张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张力。在地标性建筑逐渐消失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建筑师陈斯炫通过这座纪念性结构的设计,希望纽约人能够延续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并提醒我们面对历史建筑的需要更敏感与谨慎。这座黑色花岗岩包裹的钻石形建筑物,以传统纪念碑材质为媒介,象征着对旧宾州车站消逝的惋惜和反思。其抛光的黑色花岗岩表面映射出周围的麦迪逊广场花园(Madison Square Garden)和法利邮政大楼(Farley Post Office),使其成为一个随着城市景观变化而演化的“动态荧幕”,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

  然而,项目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纪念碑表面下所隐藏的内部空间——一个宁静的户外水景花园,恍若一块绿洲。这个花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休憩、交谈与沉思的公共空间,把纽约人对旧宾州车站作为 “城市客厅”的归属感重新营造出来。通过运用粗糙、未抛光的黑色花岗岩,陈斯炫创造了一个独立在城市喧嚣环境内的安静空间,让人们在自然景观的环绕下放松身心。这个内部花园的设计与周围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名为“花园”,但讽刺的是它远非一个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个项目通过外部纪念碑的形象和内部水花园的对比,不仅为宾州车站重新树立新的脸面,也在纽约创造了一个能带来归属感与反思的公共空间——为未来的城市纪念性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image.png

  (“Echoes of Penn Station A Memorial for Lost Landmark” 荣获Muse Design Awards纪念性建筑类别的银奖)

  除了屡获殊荣的个人项目外,陈斯炫还任职于全球知名建筑事务所RAMSA(Robert A.M. Stern Architects),以建筑设计师身份参与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住宅项目。去年,他参与的位于纽约的“亨利公寓大楼”(The Henry Residences)顺利完成结构封顶,而位于中国珠海的横琴口岸综合住区项目,也进入了立面施工阶段,预计将在2025年完工时成为珠海横琴口岸的新地标。随着新项目的陆续上线,我们期待他在 RAMSA的实践中,带来更多将人与环境、人与人相联系的创新设计作品。

  (编辑: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