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威海实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首席专家全覆盖!

威海实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首席专家全覆盖!

时间:2023-12-04 16:04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11月30日上午9: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马绪福,市机构改革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永刚,团市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李忻益,市妇联党组成员、市妇儿工委办主任安明静,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艳玲介绍我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乡村人才振兴专班深入贯彻落实各级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聚焦全市“大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心任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01

  精准“引”才 加快人才集聚

  注重高端引领。上周,全国专家服务工作座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会议以“强化专家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专家服务工作的新形势,交流经验做法,现场观摩考察了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耕读大水小镇中心和山东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就我市“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推广调研,人社部领导对该项制度给予高度评价。今年,为打好“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招募3年行动”收官战,征集发布了乡村振兴人才技术需求279个,招募“乡村振兴首席专家”362人,推动全市首席专家队伍达到2000人,实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首席专家全覆盖。

  引聚乡村基层人才。发挥“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整县提升”省级试点优势,依托耕读大水小镇中心等青年实践基地,扶持带动清华大学等500余名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今年,全市共招募332名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服务乡村发展。

  02

  科学“用”才 赋能乡村发展

  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全市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参与创办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500余家,打造各类品牌196个,助力形成文登张家产西洋参、荣成长青海洋牧场、乳山海阳所牡蛎小镇等几十个农村特色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成乡村振兴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15家,推动工作站(基地)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等17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吸引53名博士后进站开展课题研究,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项24项。积极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取得2金、4银、13铜的好成绩,获奖数量全省第一。其中,在“揭榜领题”赛,发布我市乡村振兴领域优质榜单6个,获得铜牌3个,并促成我市企业与吉林大学等6所高校博士(后)团队成功对接揭榜。

  服务基层技术需求。扎实开展“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省级试点建设,全省仅3市,招募62名专家,建成12支服务团队伍,采取课题攻关模式精准服务乡村1144个,培训基层技术人员4635名,惠及农民1.1万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海参养殖、茶叶加工等领域,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98场,服务基层3888人次。

  03

  精准“育”才 提升技术技能

  在乡村技能人才方面,市、县、镇三级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发挥首席专家技术专长,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技能培训直通车”“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百余场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3万人次。

  在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依托全市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举办“智能控制与无人机应用”等研修班60余期,累计培训乡村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人次。开展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366人通过职称评审,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农创客”“新农人”,破“土”而出。

  04

  用心“留”才 优化服务生态

  强化政策激励。集成推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激励政策十二条”,提升首席专家工作待遇,支持首席专家创新创业,给予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今年,已发放乡村振兴领域创业担保贷款520万元。坚持示范引领。成功推荐108名专家获评“齐鲁乡村之星”,先后评选“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威海市优秀乡村振兴首席专家”40人。

  提升服务质效。为全市乡村振兴领域专家发放“英才卡”34张,协同全市32个职能部门,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服务,下功夫解决人才住房、医疗保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问题,提供30项绿色通道服务210人次,努力营造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用真情服务暖人心、留人才。

  ★在乡村振兴工作编制力量保障方面,我市有哪些实招硬招?

  近年来,威海市委编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机构编制部门职能定位,大力实施“三优”工程,激活编制资源“源头活水”,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保障。 优编强镇。基层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聚焦基层所需,坚持“市级带头、县级配套、减上补下”,推动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累计为镇街增加编制1172名。随着编制资源和人员力量下沉,镇街普遍补充了“新鲜血液”,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活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夯实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优编强才。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统筹编制400名,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出台《威海市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办法》,发挥编制聚才“磁吸”效应,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共为事业单位、机构平台引进科技创新、医疗卫生、城乡规划、海洋经济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280名,让乡村振兴人才引育不再受制于“编”。优编强教。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单列管理、专编专用,严格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向中小学调剂增加事业编制1152名,统筹考虑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学生数规模变化等,跨区域、跨层级调剂编制877名。各区市、开发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编制保障。

  下一步将全面落实“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着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编办力量。

  ★在激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服务青年的举措?

  今年1月,团市委联合12部门出台了激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14条政策措施,印发《关于威海市激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围绕“引、选、育、管、用”五个方面,推动乡村振兴青春建工行动迭代升级2.0版本。围绕“引”,搭建乡村振兴青年平台。设置了一个青年发展工作机构——青年发展服务中心,以项目化运营为依托,整合青年社会服务组织和服务实体资源,开展青年返乡下乡就业创业、电商直播带货、租购补住房安居等青年发展事务性工作,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提供全环境赋能载体。在环翠区、文登区、临港区等地打造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乡村振兴“博士小院”、乡村好青年实训基地等阵地8处,引进清华大学博士李久太等专家学者120名,承办北京山东博士生联谊会“山东行”活动,吸引清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500余名大学生、100余名青年博士来威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围绕“选”,严把乡村好青年选树入口关。实行“村级广选提名、镇级调研推荐、区级考察推报、市级综合评审”,通过四级推选,确保选树好青年的先进性。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选树镇街乡村好青年915名、区市乡村好青年128名,威海市乡村好青年12名,山东省乡村好青年4名,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1名。

  围绕“育”,精准实施乡村好青年“三链赋能”。政治链赋能,依托镇街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人才党支部,推荐100余名乡村好青年发展入党、72名名乡村好青年担任镇街青工委副主任。产业链赋能,结合镇街青工委委员帮包联系好青年制度,累计遍访好青年2150余人次,搜集农业项目供需信息234条,在牡蛎、西洋参、花卉、大饽饽、草莓等特色农产品领域和农产品电商领域达成项目上下游合作18个。金融链赋能,联合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22家金融机构,争取乡村好青年贷、鲁青基准贷、鲁青惠企贷等各类贷款超5亿元,为乡村好青年解决资金流转问题。

  围绕“管”,建立乡村好青年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组织镇村或所在企业对乡村好青年政治素养、道德信用、作用发挥等表现量化评分,对分数较低或存在违法违纪等不良影响的,及时取消称号,今年以来,动态调整离开乡村好青年队伍14人。

  围绕“用”,组织乡村好青年抱团发展。优先将乡村好青年创办的新型经营主体纳入主导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打造范围和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优先推荐市级乡村好青年为“威海乡村之星”,优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组织发动市县两级“乡村好青年”联盟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技术指导12次,针对好青年普遍反映的农产品销路窄等问题,组织开展电商培训,讲授电商技巧、产品项目规划等,组织省市级乡村好青年实行“导师带徒”计划,一对一帮助好青年化解创业难题,引领乡村好青年之间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近年来,在服务妇女、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妇联按照全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总体工作要求,以“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为统领,主要从三方面为妇女群众搭建培训、就业、服务平台。分众化开展妇女就业技能培训。联合人社部门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系列培训,精心设计“巾帼电商、家政育婴、面点加工”等主体班次,有效提高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在电商培训方面,市妇联依托市、区两级巾帼电商创业实践基地,以直播电商为抓手,普惠赋能培训,带动农村妇女受益。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累计举办妇女就业技能培训241场次,其中电商培训达102场次,可以说是真正为有电商从业意愿的妇女搭建了交流合作、宣传展示及直播实践的平台。提供“乡村振兴 巾帼助农”系列服务。联合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市广播电视台,组建农技专家和“巾帼联络员”2支队伍,发挥好联络员“信息传输”作用,摸底收集群众农事需求,组织农技专家“送科技下乡”,解决农事难题,传授实用技术,切实提升妇女群众发展乡村产业的能力水平,助力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今年累计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助农活动30场次,惠及8000余人次。

  优化妇女创业就业服务体系。面向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积极宣传推介人社“数字零工市场”等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向基层推送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帮助妇女完成线上注册、实现上岗就业。同时,连续多年举办女工、女大学生、农村妇女就业服务专场招聘会,广泛发动市女企业家协会会员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搭建用工企业与女性劳动力供需对接的平台,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就业增收,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市农业农村局在挖掘培育本土农业人才,壮大“三农”工作队伍方面是如何做的?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职能、靠前服务,不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推动人才要素向乡村流动,为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抓基础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按照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量身打造我市培训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3992人,有效提升了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和农业生产技能,培育了一批农村实用带头人。抓示范带动,选优育强省市“乡村之星”。聚焦农业生产一线,选拔一批示范能力强、引领效果好的优秀乡村人才推荐为省市“乡村之星”,通过省市两级“乡村之星”评审选拔,真正做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目前已评选“威海市乡村之星”102人、“齐鲁乡村之星”108人。

  抓体制创新,深化农业系列职称改革。开展农业系列职称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增设基层高级农业系列职称,创新基层评价体系,打破基层农技人员晋升“天花板”,激发基层“三农”工作队伍活力。目前已评选基层正高级人员4人、基层副高级人员10人,新型职业农民职称1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