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时间:2023-12-04 11:0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12月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岐黄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创新引领,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张伯礼、丛斌、黄璐琦、仝小林、陈凯先等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以及科技、产业管理部门的知名专家等作学术报告,旨在介绍新观点、新进展、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法以启发思路,凝聚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在论坛开幕式中发布。

  会上发布了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包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发挥、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突破三大类别15项成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据介绍,为发挥好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的示范作用,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公开征集、系统梳理、专家论证以及征求意见等环节,遴选出了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这些成果的特征一是体现时代性,主体完成时间为2012年至2022 年;二是体现破“五唯”,重视成果的价值,或对中医药行业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三是具有鲜明的标志性,改变了现有科学认知或临床决策、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开拓了中医药新领域、突破了中医药发展瓶颈、攻克了国际难题,体现了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推动作用。“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正是对中医药行业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突破了中医药发展瓶颈、解决了国际难题。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独特组成部分,《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首创通络方药,清代叶天士丰富发展络病治疗药物,成为络病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由于中医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现象,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络病理论,如清代喻嘉言所言“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叶天士亦云“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络病研究成为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在传承络病研究基础上,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并建立两大学科分支——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被路志正国医大师评价为“中医络病研究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提出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揭示心脑血管重大疾病治疗的关键机制是微血管保护,微血管保护的核心机制是内皮细胞保护。国际标准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循证研究解决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研究证实:有效抑制稳定易损斑块,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有效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填补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研究成果发表于JACC、Nat.Rev.Cardiol.、Circ.Res.等国际权威杂志,获得国内外医学界高度认可。973项目专家组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教授在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解读中评价到:“该项目既把理论的创新发展起来,又把临床的应用和新药的研究带动起来,开辟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微血管病变新领域,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