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南康陈赞贤烈士纪念馆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发生:佩戴VR设备的参观者手持感应器,穿梭于1926年中共南康第一党支部成立时的青砖灰瓦间,耳边传来陈赞贤用赣南客家方言铿锵有力的演讲:“工友们,团结起来!”逼真的多模态AI数字人不仅还原了烈士的音容笑貌,更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复现其振臂高呼的神态细节,让参观者瞬间“浸入”百年前风起云涌的革命现场。 技术破壁:1:1数字孪生重现“觉醒年代”项目团队基于Unity引擎,对南康第一党支部旧址、陈赞贤故居等7处历史场景进行毫米级激光扫描,构建1:1高精度3D模型,并通过AI算法补全损毁建筑细节。用户以第一视角“走进”虚拟空间时,木桌上的《新青年》杂志、墙面的罢工标语皆可交互:轻触泛黄报纸,AI语音即时解析1920年代语境下的“工潮”“罢市”等术语;拾取“革命火种”道具,则触发“组织工人夜校”“策动武装起义”等20个关键历史决策点。 “我们采集了陈赞贤现存3分钟演讲录音,训练出方言语音合成系统,连语气停顿都力求还原。”技术负责人介绍,系统还搭载语境理解模块,当学生游客提问“为什么要罢工”时,AI陈赞贤会以通俗语言解释“经济压迫”;而党员群体询问“斗争策略”,则会深入剖析当时阶级矛盾与统战智慧 。
参与革命:从“观史”到“入史”的范式革新在“赣南工人大罢工”剧情线中,参观者需在限定时间内动员虚拟群众。选择“散发传单”或“秘密集会”将导向不同结局:成功组织千人示威可解锁“胜利火炬”,而策略失误可能导致NPC工友被捕。系统通过数字人导师实时点评,结合历史真实事件数据,让参与者在跌宕剧情中体会革命抉择的艰难与智慧。 “过去听讲解总感觉隔着层玻璃,现在仿佛亲手点燃了星火!”党员李先生在体验后感慨。项目特别设计“支部建设模拟”模块:用户可调配虚拟人力、物资,在1920年代地图上创建农会、培训骨干,系统根据史实动态生成“地主反扑”“经费短缺”等挑战,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策略实践 。 燎原计划:百个“数字党支部”激活基层记忆南康项目仅是“星火工程”的起点。团队计划五年内完成全国100个“第一党支部”数字化重建,形成覆盖井冈山、瑞金、古田等革命圣地的元宇宙矩阵。游客可跨越地理限制,在虚拟长征路线中接力传递“信仰火炬”。 “每个党支部都是燎原火种。”项目发起人邓雨扬、张婧雨、汤哲晟、谢天卓表示,他们正与中央党校合作开发“红色决策力评估系统”,通过用户在历史关头的选择数据,生成党性修养分析报告。未来还将接入区块链技术,让游客收集的“革命火种”转化为数字勋章,激励新一代在虚实交融中传承红色基因 。 专家评价:技术赋能下的意识形态创新“这不仅是展陈升级,更是意识形态传播范式的突破。”党史学者指出,项目通过游戏化机制降低认知门槛,方言AI消解了历史疏离感,而多线程叙事则呈现了革命的复杂性。据统计,试运营期间青少年参观者平均停留时间从40分钟延长至2小时,答题正确率提升67%,显示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年轻化传播”的显著效果 。 站在南康项目4D环幕前,百年前陈赞贤带领工人宣誓入党的全息影像与今日党员重温誓言的现实画面交相辉映。当科技之光穿透历史尘埃,那些曾照亮中国前路的星火,正以全新的方式,点燃新时代的信仰火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