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商讯 > 设计师徐逸淳跨越地域的全球设计视野

设计师徐逸淳跨越地域的全球设计视野

时间:2025-03-12 10:5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建筑的世界里,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空间的功能,更是时间的刻痕,文化的印记,社会变迁的见证者。每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低语,向未来诉说着人类智慧与创造的故事。作为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SOM的建筑设计师,徐逸淳的职业旅程跨越了多个国家,她的足迹遍布全球的酒店、交通枢纽、文化场馆乃至城市规划等多种建筑领域。从沙特阿拉伯的奢华酒店,到费城那座历经百年沧桑的火车站改造,再到华盛顿赫尔霍恩博物馆的重塑,徐逸淳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参与设计了多个城市的重要建筑项目,塑造着不同时代与文化的建筑印象。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The Avenues酒店项目,是一个包含五座塔楼的高端酒店综合体。在项目中,她主要负责两座20层塔楼及5层裙楼的设计,她带领设计团队与各专业跨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充分协调与整合工程、结构、电气、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技术要求,将复杂的工程考量融入到设计之中,使每个设计元素都能够既符合美学标准,又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功能性与安全性,最终呈现出既符合工程技术要求,又具备艺术性和创新性的设计方案。

(“THE AVENUES”)

  在费城30街火车站的改造项目中,徐逸淳主要负责施工阶段技术图纸的绘制工作,确保设计方案能够顺利落地并得以精准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徐逸淳不仅注重技术细节的完备性,还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长期使用需求和可维护性,确保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够与建筑的整体功能和未来发展相匹配。同时,徐逸淳还负责对项目中所使用材料的选型与对比分析,确保选择既符合美学需求,又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耐久性要求。在车站项目中,徐逸淳特别关注材料与历史建筑修复要求的契合,她与团队共同研究各种修复方法,细致推敲每一种材料的适配性,确保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又不失现代化交通枢纽的功能性需求。她与施工团队的紧密配合,确保了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在满足现代标准的同时,也忠实于历史建筑的风貌和独特性,从而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WILLIAM H. GRAY III 30TH STREET STATION REDEVELOPMENT”)

  她的设计触角还延伸至华盛顿赫尔霍恩博物馆与雕塑园的修复项目。在这个强调艺术性与公共空间融合的项目中,她需要在现代设计干预与原有建筑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她与项目团队一起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考察,深入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和原有的艺术风格,确保每一处改造都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有设计的精髓,并提升其空间功能和可达性。在设计过程中,徐逸淳作为设计团队代表亲自向客户进行多次设计方案的演示,清晰阐述设计理念,确保设计方向与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保持一致,最终实现了历史建筑与现代功能的完美融合。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PARK UNION MASTER PLAN”)

  正是因为这些跨区域大规模的项目设计经历,使得徐逸淳在建筑设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复杂多样的设计问题,还能够灵活应对不同文化、地域和功能需求的挑战,在多元文化和技术要求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以精细的设计思维和高度的专业素养,使得每个项目都在保证质量与创新的同时,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环境特点。此外,她的个人设计项目也屡次获得全球知名设计大赛的青睐,她独立设计的“冰山-焕然一新的夏日泳池” 项目获得了著名的缪斯设计奖建筑设计--公共空间类别的银奖。该项目还获得了 IAI 全球设计奖概念建筑类的铜奖。她的另一个著名项目 “Lieux de mémoire - A Realm of Memory Reimagined” 获得了伦敦设计奖建筑设计-博物馆、展览、展馆类别的银奖。通过这些工作经验和竞赛的积累,徐逸淳不仅成为了具备全球视野的建筑设计师,也在行业中树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展现了她在复杂项目中的设计领导力与创新思维。( 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