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这个道家全真派的发祥地,总让我不期然想起那些年大漠中的小郭靖。 在中国威士忌这个正在野蛮生长的江湖里,有人快马加鞭,争的是头衔与声量;也有人扎扎实实,像大漠里那个小的郭靖——天资并非卓绝,招式不事花哨,却在一条道上死啃到底。 后知后觉才发现,原来这种感觉正是来自胶东半岛昆嵛山上的吉斯波尔给我的印象,不靠滤镜,不求捷径,用笨办法、走长路。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的这一句,被《九阴真经》置于开篇,像是一根安静的脊梁,贯穿了中国武学与东方工艺的最深处。 昆嵛山腹地,吉斯波尔酒厂的酿造哲学与全真派的道家思想相交:天人合一、顺势而为;取一守一、不妄作不强求;器之妙,常在无形。 
	 所谓器在无形,是把功夫做在看不见的地方;所谓功在日常,是用不取巧的笨功,把每一天每一招练到位。 2025年10月20日,吉斯波尔在昆嵛之麓举办了一场“丙午马年限定·生肖系列首章”发布会暨尊享拍卖品鉴会。 这瓶丙午马年首章由国产双酵母128小时长时间发酵、三重循环蒸馏、单一蒙古栎雕堡桶陈年11年,装瓶酒精度45%ABV,容量1500ml。瓶身依旧选用法铃造型、配备马首瓶塞以及烫金八骏礼盒和收藏证书,限量999瓶,现场拍卖。 在我看来,吉斯波尔的这款丙午马年首章,不只是一个年份纪念,更是一次“将本土化进行到底”的路径展示,就如一张拙朴却清晰的地图,摊在江湖人面前。它要回答的,不是“如何像谁”,而是“如何做自己”。 
	 地图上路径的四站:器、木、时、心。 路径的第一站,是“器”。 吉斯波尔没有选择把所有关键部件外包给“熟手”,而是选择了国内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蒸馏酒设备——紫铜壶式三重蒸馏器。它像一把藏锋的刀,三重蒸馏,加之酒头酒尾分路管理,让酒液清澈轻盈而不空乏,净度提升的同时保住酒体的筋骨。 “轻”并不就意味着“薄”,真正的轻盈是把负担卸下,把结构留住。三重蒸馏器的妙处恰恰在于通过更稳的回流与更细的切割,将清亮与承载力并置,入口干净,骨相不塌。以此为根,后续的熟成才有了发挥的边界与空间。 
	 第二站,是“木。”在威士忌中,木桶决定了至少六成的风味逻辑。 起步阶段的中国酒厂大多仰赖进口桶,不仅选择有限,成本高昂,还常常处处受限。 吉斯波尔以家具工艺的底子为依托,原创了“雕堡桶”——不再是传统腰鼓,而是圆台式的桶身设计:自上而下直径渐大,桶板以细条拼接,木材曲率与厚薄差的有意布置,增加了酒液与木的接触路径。这一巧妙的设计优化了酒液与橡木材质的接触面积,也减少了陈酿过程中酒液渗漏的风险。据测算,雕堡桶的酒液蒸发率最高为5%。 而真正打动我的是,这只桶把东方二字从装饰转成了结构,从外观美学变成了风味美学。我曾跟威迷打趣说,你可以质疑吉斯波尔的酿酒技术,但很难质疑他的木工功底。 雕堡桶不是“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为长远之道立下的风味语法。 
	 
	 第三站,是“时”,风土赋予时间以脾性。 昆嵛山与胶东半岛的北纬37度与海洋性气候,给陈酿设定了低频而稳定的曲线:三面环海、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水源丰沛,适宜长期熟成。这片土地曾书写过从张弼士创立张裕、到拉菲落子烟台的酿酒传奇,风土潜力毋庸置疑。 吉斯波尔董事长孙杰先生在本次发布会上说,他的“昆嵛情结”不仅是情感回归,更是对这片山海风土的信念表达。 
	 
	 因为这份信念,吉斯波尔更愿意把时间当成合伙人:在发酵端,采用双酵母,长至128小时的超长发酵,给酯类生成留出空间;在蒸馏端,以更克制的切割保障基酒的承载力;在熟成端,用单一蒙古栎“雕堡桶”做纵向实验,年年立刻度,供后来回望与检验。 于是,这款限定999瓶的马年首章,就不再只是“限量”的噱头,而成为一串连续的时间坐标,这不是一年见分晓的短跑,而是十年、二十年可复盘的长路推演。 
	 发布会上,孙杰先生指出:每一个经典产区崛起,都把自然禀赋与人文精神淬炼为“瓶中之魂”。中国威士忌的答案不在模仿,而在深植华夏沃土,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建立独树一帜的“中国风味派系”。这条路径,需要秩序与耐心,更需要可复用的工艺体系。 路径的最后一站,是“心”。江湖最怕“心浮”,最难的是“知止”。在吉斯波尔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小郭靖当年的影子,招式不花,但根基要稳;在桶型上不求复杂调配去遮掩风味口感上的瑕疵,也不以异国桶谱增添滤镜。 有看过威圈那张风靡一时的“威士忌鄙视链”图片的威迷都知道,金字塔顶端,single越多的酒,个性就会越强烈。单一酒桶,强调的正是酒液本身的特性。我问吉斯波尔,芸芸众桶中挑出来的这一桶,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答曰:并无,这就是我们仓库中随意挑出来的,这才是最真实出品。 如此坦荡?! 敢于素颜示人,或许不完美,但很真实。 
	 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信念。长期主义不是口号,它意味着你要允许自己在短期内不那么讨喜,也要有勇气把决定写进时间里,交给后来人检阅。道家讲“守一”,是守住自己的“一”,不为万象所惑。 如果把吉斯波尔的这套逻辑拆开看,会发现它与道家工艺观高度同频。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只在关键处用力,其余顺势。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与吉斯波尔的接触里,总会不自觉想起大漠里的小郭靖。你说他资质平平也好,说他耿直木讷也罢——他就是不改性子地练,按部就班地走,不在花里胡哨上多费心思。 吉斯波尔亦然:用国产紫铜壶式三重蒸馏器,不是因为“国产”两个字能讲故事,而是因为参数可控、路径可复用;用蒙古栎雕堡桶,不是因为“异形”能吸睛,而是因为它把东方木的风味主动权握回自己手里;双酵母与长发酵,不是为了摆数据,而是为了让复杂度从源头长出来。 国产蒸馏器、雕堡桶、长发酵与三重蒸馏,此为关键,其余交给昆嵛山海,交给时间。 一如道家的站桩,看似什么也不做,实则在做最难的事——坚持与校准。 有人会说:当下的市场需要故事,那这是否也不过是一套讲给市场的故事? 我愿意坦率承认:是故事,但不是凭空的故事。它有器、有木、有时、有心,四个支点环环相扣,彼此验证。 继续观看 器在无形,昆嵛山的国威与马年首章 观看更多 转载 , 器在无形,昆嵛山的国威与马年首章 威士忌频道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你可以走进酒厂,看到国产蒸馏器的真实存在;你可以摸到雕堡桶的曲面与桶板的细纹;你可以在酒厂的档案室翻阅当年的老照片;你可以在若干年后开瓶对比,做纵向与横向的品饮检验……故事好听不难,难的是故事与证据彼此相合。 
	 只有这样,江湖才会在很多年后给你一个位置——不是因你的声浪多高,而是因你一招一式练出来的扎实路数。 最后,回到那句:器在无形。这是发布会上很打动我的一句。 我还想加一句:功在日常。 大漠中的小郭靖,没有人会料到他后来会成为一代宗师。郭大侠的成就固然离不开各种因缘际会,但归根结底还在于他的本心,虽笨拙,却不放弃;一招一式,苦练至稳。 把每一年的999瓶,按下一个可以追踪、可以对照、可以回望的锚点。 我不敢说吉斯波尔以后一定能怎样怎样,但在我看来,每一个为中国威士忌努力的酒厂,都应值得威迷敬意。 我期待,中国威士忌完全可以不必依赖滤镜,不必陷于进口即正统的迷思,,而是凭借自己的工艺秩序与美学取向,建立起稳定的、可持续迭代的风味身份。 丙午马年首章的意义,不仅仅是生肖系列的开篇,更像是对未来十二年自我检阅的序言。等潮起,等月圆,等山海,等再会面时,或许是在另一轮生肖,又或许是在另一个年份。 我期待,我们能举杯为证:中国威士忌不必像谁,它已经找到自己的那条路;届时,不必滤镜,不必成见——杯中自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