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品牌 > 0→1 的艺术:马千惠谈如何在 B2B 产品营销中打造清晰与信任

0→1 的艺术:马千惠谈如何在 B2B 产品营销中打造清晰与信任

时间:2025-10-22 16:16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 B2B 产品营销的世界里,真正的变革往往不是出现在头条新闻,而是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当复杂的流程变得更清晰、决策变得更高效、团队协作更默契时,改变就已经在发生。

  这正是马千惠(Hanna Ma)擅长的领域。

  她是一位典型的“0→1”型产品营销专家,曾参与 TikTok Shop 美国市场的从零到一建设,随后在 阿里巴巴推动新产品落地。她的核心理念,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中,用“清晰、信任与执行力”让产品真正被市场接纳。

  从好奇到采用:让市场看懂、信任、再行

  与马千惠交流时,一个特点很明显:她能把“噪音”整理成“结构”。

  她先听清客户真正想解决的问题,再用团队都能理解的语言定义目标,并设定节奏,让新产品从概念一步步走向落地。

  “如果一个新产品工具不能帮用户省时间、降风险、或做出更好的决策,那它就还没准备好进入市场。”她说。 “营销的职责,不是把声音放大,而是让价值变得更清楚。”

  幕后工作:让价值有据可

  在她看来,好的产品营销并不是讲故事,而是让所有人对价值有共同的理解,并能一起验证它是否成立

  第一步,先把问题说清楚。

  把用户的模糊反馈转化成可验证的假设,比如:对于某类客户,在某个工作场景中,这个功能能帮他们在时间、成本上有多少改进。

  第二步,画出验证路径。

  谁是目标用户?要怎么验证?什么样的结果算“成功”?——这些都要用最简单的一页纸说明白:包括目标人群、验证标准、数据指标和下一步决策逻辑。

  第三步,用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建立信任。

  先做小范围试点,实事求是地看结果;有信号后再扩展。并把每次验证的案例和数据都沉淀下来,形成“证明库”,方便未来复用。

   AI:别做炫技,要做可信

  马千惠对 AI 的态度务实而清醒。她认为:

  “AI 在 B2B 场景里最重要的不是功能有多炫,而是是否可控、是否透明、是否融入业务流程。

  ”她总结了三条原则:

  · 保持人工可控。

  对关键环节保留人工审核权,让管理员能设定阈值、审批与升级机制。

  · 保持透明。

  清楚说明模型用什么数据、有哪些限制、结果的置信度如何;能展示推理过程更好。

  · 融入真实场景。

  设计时别只考虑理想流程,要有“异常处理”机制。让人清楚输出去哪、谁接手、如何复盘。

  她常说的一句话是:

  “在 B2B 场景里,可信度会一点点累积;而过度包装带来的透支,也会逐步显现。”

  最稳妥的路径,是让每一次承诺都经得起复盘。

  判断价值的三问法

  她有一个简单又实用的判断标准——“三问法”。如果新产品功能不能回答清楚这三问之一,那说明还不到上线推广的时候:

  1. 它是否能节省时间?

  明确时间的度量方式,追踪从注册到获得首个价值的时间、平均操作时长、跨部门协作的时间损耗等。

  2. 它是否能降低风险?

  风险是什么?机制是什么?是减少错误、降低偏差,还是强化可追踪性?这些都要量化,比如异常率、返工率、或违规率。

  3.它是否能帮助更好地决策?

  决策指标要和业务结果挂钩——比如提高赢单率、预测准确度或服务水平。再去量化决策速度、团队一致性等指标。

  在她看来,产品营销不仅是回答怎么做,更是判断何时该做、为什么做

  面对不确定性:把模糊变成方

  从 0 到 1的工作很少是线性的。 马千惠把不确定性当作素材,而不是障碍。她的工作方法是:观察找规律定优先级压力测试

  因此,即便市场热度很高,发布也能落在清晰的定义与可验证的结果上。

  展望:什么样的团队能赢下未

  她认为未来能脱颖而出的团队,具备以下三个特质:

  · 透明且可追溯。

  公布更新日志、标明功能变更、提供管理员控制面板。买家只信任能追踪的系统。

  专注关键环节。

  聚焦那些没人关注的“隐性瓶颈”,比如需求采集、方案比对、异常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能成倍提升整体效率。

  · 把验证变成机制。

  把早期成功的经验沉淀成模板——记录配置方法,制作赋能资料包,形成可复用的增长手册。

  展望:尾

  在许多报道里,产品营销常被写成“讲故事的人”。

  马千惠的角色更简单:建立秩序。去噪、对齐、把价值说清,并用一次次验证把信任沉淀下来。

  在 B2B 世界里,增长不靠炒作,靠清晰与可信。

  她做的,是让新产品不是只“发布”,而是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