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我国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全国主要核桃产区也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当地村民与时间赛跑,抢收这份来自大自然和劳动者汗水的馈赠。与此同时,国内核桃乳领军企业六个核桃也进入原料收购与生产关键阶段,其年核桃使用量超1亿公斤,庞大的需求量不仅是企业对原料的"硬需求",也是其对"真材实料"以及以产业力量托举乡村振兴的担当和责任。
黄金产区:从地理禀赋到品质根基 “不是所有核桃都能成为六个核桃的原料。”在六个核桃原料采购负责人看来,一颗优质核桃的诞生,始于对自然禀赋的极致挑剔。历经十余年对全国20余个省市核桃产区的深度调研,六个核桃最终将原料版图锁定新疆、云南、太行山三大黄金产区:新疆天山雪水灌溉,日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大,这里的核桃个大皮薄,口感脆香;太行山土壤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核桃虽然生长缓慢,但品质更为充实;云南气候类型多样,原生态的气候、水质和土壤,生长出来的核桃营养价值高。 优质原料更需严苛筛选。六个核桃独创“3・6・36”采购标准体系,从三大核心产区直供的核桃必须通过水分、色泽、口感、饱满度、粒度、杂质六大感官指标筛选,以及 36 项理化指标的精密检测。每一颗合格的核桃背后,是研发团队建立的海量核桃仁数据库,涵盖不同产地、品种、树龄及季节的核桃营养成分分析,为品质把控提供科学支撑。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确保了进入生产环节的每颗核桃都达到“硬核”品质。 为从源头提升原料品质,六个核桃与三大产区地方政府共建"高产示范园+原产地工作站",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治、良种培育等技术指导,不仅提高了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更推动了产区种植模式的标准化升级。“以前种核桃靠经验,现在靠技术。”这是三大产区种植户的共同感受。六个核桃的技术人员常年扎根产区,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采收的全流程指导,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 2024 年,国际权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授予六个核桃“核桃采购量全国第一”认证,其每年超一亿公斤的采购规模,不仅夯实了行业龙头地位,更成为推动产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全链协同:从丰收季到增收链 丰收的意义,远不止于果实归仓。作为2024年度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入选企业,六个核桃将丰收的"季节性成果"转化为"全年性收益"。 在产区端,六个核桃实施“四位一体”助农计划,通过思想重塑、技术指导、产业优化和就业帮扶,已带动新疆、云南、太行山三大产区约 60 个县的 10 万余核桃种植户增收致富。种植户表示,在六个核桃的帮扶下,产区每亩核桃收入增加 1500 多元,扶贫车间人均月收入提升 2000 多元,现在村里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都留在村里种核桃、进车间。 如果说订单农业解决了"卖得出"的问题,那么技术创新则破解了"卖得好"的密码。技术创新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关键纽带,也是六个核桃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从原料加工到产品研发,多项独创技术破解了行业难题。“5・3・28” 生产工艺通过 5 项发明专利、3 个关键技术和 28 道工序,解决了核桃乳口感涩腻的问题;全核桃 CET 冷萃工艺精准剔除苦涩物质,实现营养保留最大化,使核桃蛋白、脂肪等营养成分利用率提升至 97% 以上;五重细化研磨工艺将颗粒直径细化至纳米级,大幅提高营养吸收率。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六个核桃累计超亿元的研发投入,是联合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顶尖院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国家级实验室为产业链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秋分至,丰收始,三大黄金产区的累累硕果,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产业兴农战略的生动实践。"让核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产业',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使命。"六个核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企业将继续深耕源产区,用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链条、更长效的模式,让更多"长寿果"变成"致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