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涯学的起源 1909年,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明确了职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职业导向性理论”,将职业选择与个体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这标志着生涯学的起源,也为后来的生涯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涯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学家唐纳德·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卡茨提出“职业决策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生涯学开始注重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挑战。约翰·霍兰德从兴趣的角度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职业形态的多样化,生涯学的研究也更加关注个体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发展和平衡。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分析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对其人格与行为的影响;施恩提出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选择理论,对个体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舒伯提出生涯彩虹图理论,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描绘出一个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推进,生涯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跨文化生涯发展和在线职业咨询等新兴领域。同时,生涯学也逐渐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进行交叉研究,为个体的生涯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二、生涯学的概念和发展 生涯学是研究个体在职业和生活中的发展过程的学科,关注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人生选择、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等问题,涵盖职业生涯、家庭生涯和生涯教育等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旨在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在不断变化的职场和社会环境中实现职业价值和自我发展。 生涯学的概念和发展与人们对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的关注密切相关。生涯学的核心观念是人生观与职业观。人生观指个体对人生目标、价值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职业观则指个体对职业的评价、态度和期望。人生观和职业观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个体的职业选择应该与其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满足。同时,个体的人生观也需要包容不同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状态,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生涯学关注个体如何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通过教育和指导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发展,获得满足感。在过去几十年里,生涯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理论方面,生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生涯学的核心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生涯规划理论和生涯发展理论等,代表性的理论有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理论等。这些理论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框架和指导,为生涯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涯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在实践方面,生涯学的应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生涯学的研究和实践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学校教育中,生涯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从而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在组织管理中,生涯学可以帮助员工发展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路径,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在家庭生活中,生涯学可以帮助个人在家庭角色和职业发展之间实现平衡和协调,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黄东显,刘婷婷.生涯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