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间,“一带一路”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从倡议到实践,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一带一路”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10月23日,第五届“一带一路‘友谊’高级消化内镜学国际大讲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正式启动。
该项目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师的一项消化内镜学培训课程,旨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消化内镜诊疗水平。该项目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办,由开立医疗作为项目协作方,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并提供内镜设备支持。来自白俄罗斯、印尼、泰国等不同国家的多名内镜专家参与此次学术交流。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刘畅,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科教处副处长魏合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澍田教授以及多名消化内科专家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鹏教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澍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内镜临床医生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推动医疗合作、形成共赢局面的必要性。他表示,“借助这一平台,中国可以同合作伙伴国家共享医疗技术、经验,共同推动医疗领域的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消化内镜技术进步,是每一个心怀家国情怀的消化内镜人共同的愿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鹏教授强调,将中国消化内镜的成果共享给“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是必然之举,也是民之所需,“愿携手推动优质医疗技术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在医疗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渐加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刘畅对过往内镜培训课程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一带一路”国际内镜学院平台的搭建将对消化内镜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未来有望逐步形成一个促进各国间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科教处副处长魏合章指出了消化内镜学国际大讲堂的举办在普及技术、搭建桥梁、扩大影响方面的优势地位,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友谊’国际内镜学院是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探索,内镜学院的举办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内镜技术上迈出一大步。”
本次消化内镜学国际大讲堂邀请了多名知名消化内镜学专家学者开展以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US(超声内镜)为主题的授课,涉及理论教学、手把手现场教学、观摩实操、模拟离体操作等内容。开立医疗的内镜产品全面覆盖临床教育实操环节,最新推出的HD-580全高清电子内镜平台成为培训过程的得力“助手”,从图像质量到镜体操控性等综合实力获得海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此次交流合作在帮助学员掌握规范化的消化内镜手术技能、了解不同场景下的诊疗方案、构建坚实的临床诊疗基础、实现从诊疗理论到实践操作各方面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来自印尼索埃托莫博士医院的内镜专家Finly Septianto是此次培训的学员之一,这次培训对他而言意义非常。“在印尼,很多患者没听过内镜诊疗,做内镜诊疗的医生和设备数量有限。我十分珍惜这次培训,希望能把这些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家,让我们医院的病人能得到更好的诊治。”
临床实操使用的内镜产品让参训学员印象尤为深刻。“我很喜欢开立内镜的成像质量”,Narongsak Ratchapakdee教授是来自泰国康普瓦佩医院的外科主任,曾做过300多次内窥镜检查。非“科班”出身的他坦言泰国内镜医师相对匮乏,内镜医疗需求面临较大压力,“EUS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期待通过这次培训把更多成熟的经验带回泰国。希望中国与泰国的医疗合作能越来越深入,让更多病人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白俄罗斯第六医院内镜专家Varantsou Mikhail教授认为,在内窥镜检查、诊断过程中,好的内镜产品就像医生的“第三只眼”,“中国消化内镜发展很快,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设备,我们应该互相沟通、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友谊’高级消化内镜学国际大讲堂”至今已举办五届,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持续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友谊’开立国际内镜学院”是开立医疗携手行业学会、各级医疗机构,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利用前沿的内镜技术和专业的产品优势,助力内镜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十年来,中国内镜行业迅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出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医疗合作带来宝贵机遇。开立医疗一直致力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领国产内镜“走出去”,共同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织起一张消化领域的“健康大网”的同时,也让“友谊”之花在“健康丝绸之路”绽放出时代光芒,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