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化 回归价值 基于近年来的规划,引导医疗健康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了新发展格局,迎来医疗健康创新发展新机遇。然而,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估值泡沫等问题浮出水面等因素影响了资本对市场的预期。
回顾2014年和2015年,一批批高端医疗人才回归祖国,加上科创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对医疗和教育的市场需求持续上升,医疗健康行业开始进入爆发期。到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市场发生改变,医疗健康相关公司的估值和股价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诚然,资本市场终将趋于理性,回归正常的投资逻辑,寻找长期价值。 作为市场化母基金,钧山坚持“生态联结共赢”理念,最早一批布局医疗健康领域,并持续深耕该领域至今已有8年。在钧山看来,“前几年医疗板块估值的过分增长,尤其是在创新药领域,这里面是有估值泡沫的。目前市场正在回调挤出泡沫。这对于全行业和投资市场来说都是好事,好公司能够凸显出来,不理想的公司则会被淘汰。” 同时,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医疗健康投资有着深厚经验的元生创投同样在最近的公开场合认为,现在的市场并不悲观,而是更加理性,从长期看反而是好事情。 抓住机会 勇于创新 从较长时间范围来看,医疗健康行业具有长期增长性,过去10年间,A股出现了33只“10倍”股,其中9只都来自医药行业。由此可见,医疗健康是值得长期、持续布局的板块,而当下是投资医疗健康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宏观层面上,从全球发展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影响人均寿命的主要因素将从传染性疾病转变成慢性疾病,这些都需要长期使用医疗药品。从2010年开始,中国疾病谱在向发达国家靠近。此外,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预计2030年将超3.6亿,超过20岁以下人口数量。 综上所述,全球发展规律和人口结构变化都在为医疗健康的发展起着助推作用。 针对以上情况,钧山从投资者角度出发,认为目前医疗健康产业正在释放出四个机遇: 1、“卡脖子”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政策的支持和人才的回归,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突破,将逐步实现国产对进口的替代。如最近刚刚完成融资的安益谱,就在三重四级杆的质谱仪领域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国产替代化方面产生重要价值; 2、关注具有临床意义的企业或者产品,做真正能够满足临床需求、能够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疗企业发展的重点,而不是那些微创新的企业或者产品; 3、创新兼顾现金流的均衡发展,以投资和创业的角度看待问题,创造现金流,通过现金流业务让自己先活下去,同时要兼顾创新。 4、具备出海能力。是否具备出海能力,是否具备全球的服务能力,是否具备全球视野,都是审视企业的重要因素。 如今,越来越被重视的是“真的创新”,涵盖资产质量、原创度等方面。而在生物医药领域,除了创新性,是否具有商业盈利性也是重要评判维度。钧山负责人认为:“面对机遇,我们应当把握并创造价值,可以通过在卡脖子的医疗技术创新、CRO(医药研发外包)& CDMO(医药领域的定制研发生产)、行业估值和股价恢复等方面布局深耕,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此外,“医疗+X”此类交叉学科创新是未来增长趋势,医疗前沿领域将在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 专人专事 集群发展 医疗健康在技术领域呈现出高精尖、高门槛、长期投入的特性,这对从业者或者是市场支持参与者的投入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 正如钧山董事长唐宁在2022年9月于厦门举办的第四届母基金峰会中提到,现在行业从“投模式”转换到“投博士”。整个范式转换对于投资团队来讲是非常有挑战的,但这样转换下的能力建设能不能完成,是十分关键的。
伴随着我国政策的重视,以及产业引导,医疗产业开始出现产业集群现象。例如聚焦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大健康领域,瞄准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型疗法三大重点方向,持续加大政策扶持,聚焦推进力度,打造一流产业创新生态的苏州工业园区;再例如要重点培育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发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突出优势,着力将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为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的北京。 结尾:钧山认为,依托产业集群去做投资,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且围绕产业赋能、产业协同将是钧山未来投资布局的核心。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法规及相关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