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汽车 > 大咖面对面|戴小华教授:络病理论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典范

大咖面对面|戴小华教授:络病理论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典范

时间:2023-09-08 15:5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络病学》的课堂上,讲师们从中医络病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到络病的定义和概念,再到现代络病理论指导下系列研究成果、开展的通络药物系列研究等内容,面向在校的中医药专业学生作逐一讲解。通过课程的开展,学生们也对中医络病理论和其临床实践价值有了全面且更深入的理解……

  近日,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的“全国中医络病学教学和教材改编研讨会”上,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小华教授告诉《医师报》记者,《络病学》这门课程在学校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青睐。作为一名中医学者,一方面他为此现象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期待借助全社会力量,用更多平台来推广络病理论等优秀中医理论,讲好中医故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戴小华教授接受采访

  络病理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一次成功示范

  中医药学经过中国人民的反复实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中积淀升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贡献的独特智慧和原始创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医药的保护、总结、传承、创新,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作为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络病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再到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关于“络”的学说散落记载在中华民族医学史上,延续了近三千年却始终未形成系统理论。

  “40多年来,在吴以岭教授及团队的努力下,深入挖掘络病理论渊源,将络病学相关内容从过去分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戴小华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典范。

  戴小华教授介绍,络病理论对慢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等众多临床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都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用于疾病治疗的创新通络中药。同时,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开展了关于通络中药的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验证了药物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2019年,由吴以岭教授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该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事实上,络病理论相关研究先后已取得六项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荣誉的取得,也就是对络病理论及其成果价值最好的评价。

  “创新通络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及呼吸系统传染疾病,如SARS、新冠等疾病的防治中产生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榜样,对中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戴小华教授说道。

  高校学科建设——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学科建设是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大力提倡中医学科建设。中医药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肩负着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戴小华教授认为,要用好高校教育这一平台,才能为中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络病学》自2006年开设课程以来,目前已在国内40余所高等院校开课。2023年5月,“中医络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戴小华教授表示,中医络病学学科建设,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医络病理论发展,也丰富了其科学内涵;而且通过学科建设,不断完善了中医络病学科结构体系,提高了络病学的学术水平;同时,学科建设过程中,也推动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推动了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络病课程在美国弗吉尼亚整合医学大学、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开课,掀起了海外络病研究的热潮,提升了络病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及《“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等多部文件为学科交叉融合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如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戴小华教授指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孕育出新的学科和新的科学前沿,突破学科发展瓶颈。

  “络病学科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案例。”戴小华教授表示,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还要重视高质量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他期待随着中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涌现出一大批中医药创新型、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四级学会体系——助力络病学会体系蓬勃发展

  除高校教育外,学会体系也是推广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戴小华教授介绍,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其络病分会的组织和发展中,目前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上百个地级市建立络病专委会,并先后在海外建立美国、加拿大、欧洲络病学会,形成了“国际-国家-省级-地市级”四级学会网络系统

  各级学会围绕中医、中西医多系统疾病领域搭建起络病研究多学科合作与交流平台,形成了致力于络病学术研究的数万人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专家队伍。

  作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戴小华教授介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而后在安徽省16个地市中的11个,也相继成立了络病专业委员会。

  戴小华教授密切关注专委会的组织和建设工作。他介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十余年来,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形成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推动了安徽省中医络病学科的繁荣发展。

  戴小华教授表示,未来希望络病理论能在全省各地市推广,同时专委会将继续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通过慢病防治系列活动,使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都能掌握通络药物防治慢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升广大慢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让更多患者获益。

  结语

  络病研究发展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学科发展规律,吸收现代高新技术,以理论原创带动新药研发,形成了“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五位一体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是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典范。

  戴小华教授强调:“在推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国家先进政策,同时也呼吁用好社会各界力量和平台,来共同推动中医传承创新发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