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多部委近期连续出台政策文件,强力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其中校园餐食品安全与经费监管成为重中之重。这项举措充分体现了上级部门整治微腐败、守护学生健康的坚定决心。随着专项整治从运动式治理转向常态化监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纪监部门面临着一个现实课题:如何将原则性的政策要求,转化为行之有效、可持续的地方实践?构建一套可复制、可考核的长效机制,已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政策落地过程通常面临三大挑战。其一,跨部门协同存在壁垒。校园餐监管涉及教育、市场监管、卫健、财政等多个部门,数据不通、责任不清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导致“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其二,传统监管手段难以穿透全过程。依靠人工检查、台账查阅等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及时发现虚报采购量、克扣伙食费等隐蔽性较强的违规行为。其三,缺乏量化评价标准。整治效果往往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缺乏科学的数据指标来衡量各校各区的实际监管成效,使得长效考核无从谈起。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建立“一盘棋、一张网、一把尺”的系统化治理框架。所谓“一盘棋”,是指必须在省级或市级层面进行统一顶层设计,由纪监部门强化统筹协调,明确教育部门的主责地位,打通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的业务协同,构建各司其职、联动响应的监管格局,彻底改变多头管理却力量分散的局面。 
	 而落地这一格局的关键,在于织就“一张网”——威尔数据中小学校食堂智慧管理系统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而设计,其"4+1"系统架构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该系统的食材管理、就餐管理、财务管理和运营保障四个子系统,与监管预警平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监管闭环。食材管理系统确保采购流程规范透明,就餐管理系统实现消费数据实时可溯,财务管理系统保障资金流转清晰可查,运营保障系统则将日常作业数字化。这些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为跨部门协同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需用好“一把尺”,建立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基于平台汇聚的真实数据,将餐费违规支出率、食材溯源覆盖率、家长投诉办结率、预警事件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纳入对学校及区县教育部门的考核范围。通过数据看板实现可视化督导,让监管成效可衡量、可比较、可奖惩,最终形成用数据说话的科学评价机制。 
	 这一系统化方案已在湖北省得到实践验证,在三个月内便覆盖了12个地市、57个区县的3000余所学校,服务330余万师生,累计处理1.5亿笔交易,累计监管校园餐费超15亿元。这不仅证明了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和可复制性,更标志着监管模式从传统的人防人控,向技防智控的现代化治理转型升级。 
	 中小学校食堂智慧管理系统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一场治理思维的革新。对于正在探索校园餐监管长效机制的地区来说,实地考察成熟案例是重要的决策参考。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关注教育单位、监管单位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于10月24日至26日光临青岛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威尔数据展位,现场考察“湖北模式”的实践细节,共同探讨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打造更高水平的校园餐安全治理样板。 
	  |